清代郵驛

清代郵驛

清代集歷代郵驛之大成。制度完備,管理嚴密,網路縱橫,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了高峰。鴉片戰爭後逐漸衰落。清初,改革明代驛傳弊端,改民間差馬出夫支應驛站為官養官應,頒布法令,嚴禁馳驛人員騷擾驛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代郵驛
  • 年代清代
  • 全國驛站:1970處
  • 出自:《光緒會典》
目錄,簡介,制度管理,

目錄

簡介

清代集歷代郵驛之大成。制度完備,管理嚴密,網路縱橫,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了高峰。鴉片戰爭後逐漸衰落。清初,改革明代驛傳弊端,改民間差馬出夫支應驛站為官養官應,頒布法令,嚴禁馳驛人員騷擾驛站。採取措施,提高通信效率,擴展內地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郵驛。據《光緒會典》載,全國有驛站1970處,急遞鋪約14000處。清沿明制,兵部車駕司掌管全國郵驛。車駕司下設驛傳、腳力、馬政、馬檔、遞送等科,分辦各項司務。另設會同館和捷報處,辦理迎送使客和文報馳遞。各省按察使兼管本省郵驛。清代多次裁撤驛丞,驛站由縣兼管,清末全國只保留專職驛丞65人。驛站差事主要有四種:大差,接待公出的要員和使臣;緊差,傳遞加急的重要文報;小差,傳送一般驛遞的奏章及表冊;散差,接待憫勞恤死特許馳驛者。
清代郵驛的設定較前朝更為普遍,由近2000個驛站、7萬多驛夫和14000多個遞鋪、4萬多名鋪兵組成的清代全國郵驛組織,規模龐大,星羅棋布,網路縱橫,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朝代。

制度管理

清代郵驛管理沿襲明制,歸屬中央兵部,任命官員7人,主管全國驛道驛站,地方驛路省級的歸按察使管理,州、縣級的由州、縣級官員兼管,偏遠或要衝之地的驛路由驛丞負責。清代以前,多數朝代是“郵”負責傳遞公文,“驛”負責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二者雖然互為補充,但畢竟是兩套組織系統。到了清代,這兩套組織融為一體——驛站從間接地為通信使者服務,變成了直接辦理通信事務的機構。這樣一來,通信系統比先前簡化了,也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