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龍頭刻劃的刀口深,臉雕得又長又寬,大多是側面臉,但兩隻眼睛都露出來了;眼睛為圓眼,是用小圓管鑽一圓深槽,以中間的小圓乳釘為眼睛,突出很高,俗稱“蝦米眼”。明代龍紋的眼睛還有斜線形、豎線形和平線形。髮型的典型特點是短髮,從根部就向上前方沖。明代中晚期龍紋的腿小腿部分很細,中間刻有密集的短陰線,小腿好似一木棒直直的,沒有骨骼感;在大腿與小腿之間的關節處有刀口很深的捲雲紋,並在關節後面出現似山羊鬍子樣的腿毛;爪子為風車狀,有3至5爪之分,但多見的是四爪龍、五爪龍。明代基本上看不到素身龍,整個身體用斜格紋來表示鱗紋,身體瘦長,尾部有裝飾物,有的是雲紋裝飾,有的是火焰紋裝飾,但明代的做工比其他任何年代都顯得粗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代白玉龍鉤
- 隸屬:文物鑑賞
文物鑑賞,鑑定方法,
文物鑑賞
清代龍紋有仿古代風格的龍,也有本時代風格的龍。清代龍紋頭額寬闊飽滿,龍角的距離寬,龍頭比明代短,髮型不規律,好像從頭的四周長出,到處亂飛,用“怒髮衝冠”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眼睛也是凸雕圓眼,做法同明代一樣,但在乳釘四周又打磨,比明代細緻;此外眉毛出現鋸齒眉,而腮部也是用鋸齒紋來表示的。龍身的鱗紋更寫實、更形象化了,尾部裝飾種類繁多,有楓葉形、火焰形和鋸齒形等,腿毛除了山羊鬍子狀,又出現了鋸齒紋;此外,清代龍爪子也是三至五爪,但雕刻刀法軟,不像前幾代那樣有力。清晚期龍頭扁短,沒有神韻,紋飾瑣細,比較呆板。
鑑定方法
綜觀清代的玉龍,發現它們的造型特別紛繁,數量特別龐大,這給清代玉龍的鑑定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根據筆者經驗,清代玉龍的鑑定除了一些傳統的經驗,還可以抓住幾個要點。
首先,清代玉龍的用料較之以前的年代更加優良。其原因很簡單,這與清代統治階級崇玉、迷玉,帝王自喻真龍天子有著直接的關係。尤其是康乾年代,政權穩定,版圖遼闊,全國各地的玉料能得以源源不斷地提供需要,中國最好的玉料產地新疆和田和葉爾羌地區的玉礦,都得到了充分的開採和利用。其品種有色質俱佳的青玉、白玉、黃玉、墨玉等,尤其是滋潤潔白的羊脂白玉的比例,超過了以往任何年代。清宮所藏玉器皿及擺設,和田玉占了絕大多數;而且在體量上,也出現了空前絕後的巨製,如故宮博物院藏葉爾羌青玉雲龍瓮高達60厘米,寬達135厘米,《大禹冶水圖》山子高達224厘米,寬達96厘米。因此,清代的玉龍,作為天子的象徵物,一般平民百姓是沒有資格享用的,它的材質往往都是最好的,而質地低劣的玉龍幾乎都是偽品。
第二,清代玉龍的製作工藝,呈現出比歷代玉龍使用各種琢玉技術更繁多,構圖更繁複的現象。這與清代滿族統治階級特殊的欣賞習俗、藝術觀有關。我們不難發現,清代無論是絲織工藝、服飾工藝、雕漆工藝、金銀工藝,都有繁複到極致甚至繁瑣的特點,至於玉龍上的繁瑣現象,這也與琢玉技術在數千年積累下,達到了無所不能的、登峰造極的程度有關。玉龍既為天子的象徵,那么在它身上集中大量甚至所有的工藝技術做一番炫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清代玉龍的圓雕、浮雕、線刻、隱起、減地、打磨、拋光等等工藝,都呈現出絲絲入扣、無可挑剔的境地,就連在歷代玉龍(包括其他玉器)身上經常能見到玉材開料階段留下的切割痕,也很難找到,反映了清代統治階級對玉龍製作上的無比苛求。
第三,清代玉龍的造型藝術往往給人以紛繁雜亂、無從歸納的感覺。其實,這是清代在發展主流玉龍的同時,又極大地開發了仿古玉,特別是玉器上各式龍紋的借鑑再創作的緣故。
但清代主流玉龍的造型特徵,文物界的認識都比較統一:須長發亂,老態龍鐘,類似這樣的造型幾乎不用多加琢磨便能知道它們的歸屬。雖然也有不少被刻意勾畫成張牙舞爪、不可一世的樣子,但細窺其神態,無不愁眉苦臉,缺乏底氣。即使在一國之主、象徵王權的玉璽“皇帝之寶”上的雕龍,也是那般無精打采,一臉無奈的樣子。玉龍在新石器時代樸拙自然,充滿生氣,到戰國、漢代成熟發達階段無所不能,一身霸氣的形象,乃至清代垂暮將逝的衰弱頹唐,很像是冥冥之中,上蒼對腐敗落後的封建王朝行將退出歷史舞台的一種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