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畢節武備官衙之設定》是一篇文史文章,作者是畢節市文史專家、史學家周遵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代畢節武備官衙之設定
- 作 者:周遵鵬
清代畢節武備官衙之設定
今七星關區是黔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三邊立體交通樞紐和歷史文化古城,明代稱畢節衛,清代叫畢節縣。其地連線黔川滇三省,“幅員既廣,庶務亦殷,揆文奮武”,自古因“襟滇帶蜀”設定武備,重兵把守,一直為歷朝重要軍事駐地而備受重視。據《畢節縣誌》記載,從明初建畢節衛起,明王朝就在衛城內設畢節衛指揮署,之後又於嘉靖初設定分巡畢節兵備道。清代,清政府根據統治的需要,除沿襲明朝一些官制外,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完善,重新建立了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職官制度,即清朝“九品十八級”官階制。這是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職官制度比較完善的一個封建時代。
清康熙二十六年,畢節衛(合赤水衛部分地域)改稱畢節縣,開置縣署,為縣一級行政管理機構,縣署以下設定典史署(專管緝捕、監獄)、學署(專管教育)等專門辦事機構。畢節縣署先後隸屬大定、威寧府管轄。畢節縣在行政上雖為縣級地方管理機構,但因其所處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武備上卻設定了更高級別的軍事機構。據《畢節縣誌》記載,清政府曾在畢節設有游擊署、守備署等軍事機構。
根據清政府“九品十八級”職官制的規定,畢節游擊署游擊的職級為從三品,僅低於正三品的參將,而比正四品的大方宣慰使高一級別,比從四品的大定、威寧知府高兩級,比縣署竟然高出七個檔次。畢節另一軍事機構,守備署的守備也高居正五品之上,比縣署遠遠高出四個檔次。從軍事機構設定的高配,可以看出畢節在軍事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畢節歷史上,諸葛亮、濟火、傅友德、蔡鍔、唐繼堯等歷代軍事家、戰略家都曾派重兵駐守畢節,這就不言而喻了。
從《畢節縣誌》得知,清代畢節游擊署的歷任游擊有:郭起貴、李明、高敬(福建人 )、王成功(遼東人 )、譚玉(楊州人 )、蕭成勛(寧夏人)、何圖(遼東人)、江文鉉(浙江人)、馬承瑋、陳啟文(浙江人 )、吳朝應(陝西人)、王應熊(威寧人)、姚宅中(畢節人)、朱相臣(陝西人)、郭乾(南籠人)、郅國安(河南人)、鄭純(南籠人)、楊炻(陝西人)、史長慶(淮安人)、洪泰鈞、和圖、曾明、凌阿、李大、吳登祿、李逢春、王振邦、王志元、蔣雄、鄧略、克木能額、瑪克塔春、裴還之、王朝臣、裴還之、善寶、湯蘭亭、伊興阿、富呢雅杭阿、李上達、楊名高、崔繩麾、溫志學、雷耀先、周學芝、楊開祥、崔錫麒、景玉春、盧希恆、李德良、魯錦和。總計51任游擊。
又從《畢節縣誌》得知,清代畢節守備署的歷任守備有:王威、張士端、馬應龍(定州人)、郭虎威(山東人)、閻之秀 (河南人)、張鴻(銅仁人)、陳蹯(陝西人)、朱相臣(陝西人)、解深(浙江人)、鄭純(南籠人)、任開甲(安順人)、湯世貴(南 籠人)、王朝相(安順人)、楊名聲 (安順人)、楊正紀(靖州人)、張玉年(正黃旗漢軍)、王德沛(郫縣人)、孫榮貴(雲南人)、胡天福(安順人)、王振基(思州人)、徐發(普定人)、楊洪遠(清江人)、劉文秀(安順人)、李得基、王銘英、傅廷魁、楊啟鵬、楊名高、褚國相、鼓錦繡、鄭安科、江尚熏、白連升、吳焜、陳萬鎰、胡現龍、王榮清、張紹芳(丹江人)、謝龍章(貴陽人)。總計39任守備。
在守備之下,還設定千總、把總若干,分守全縣各要地和關隘,加強軍事防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