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定鼎中原後,宮中娛樂活動也發生了變化,入關前“篝火觀舞”、“飲酒摔跤”等形式粗獷的娛樂漸少,受漢文化影響,戲曲成為宮中重要的娛樂享受。清代宮廷演戲,以乾隆、光緒兩朝最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代宮廷戲劇
- 年代:清代
歷史記載,類別,經歷,
歷史記載
乾隆皇帝極喜好戲劇,當時宮中採用的劇本,除民間傳入的元明雜劇和傳奇外,還有內廷詞臣奉旨編寫的新劇。這些劇本採擷史籍,借古詠今,詞藻富麗,曲調考究,按演出的形式可分為:月令承應、法宮雅奏、九九大慶和連台本戲數種。題材豐富的劇本保障了宮中頻繁的演出需要。
乾隆時期宮中的演戲人員,在擴充南府習藝太監的同時,又集中了一批南巡時地方官員向朝廷舉薦的江南名伶,這些名伶被安置在“景山”後部。兩處藝人超過千人。
類別
戲劇的演出離不開戲台,乾隆皇帝為便於行樂,在皇宮、苑囿及行宮均建造了戲台。這些戲台按建築形式和使用功能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搭建在帝後寢宮室內的小戲台,面積很小,以演宴戲、岔曲、清唱為主,如倦勤齋戲台;另一類是在生活區寬闊的院落內建造的戲台,如漱芳齋戲台,承演一般戲劇;再一類是規模宏偉的三層大戲台,專演群仙神道祝壽的大戲和連台本戲,如暢音閣戲台。
經歷
乾隆時期,是宮中戲劇活動的全盛時期。嘉慶時盛況已不如前。尤其嘉慶後期,演戲人數銳減,宮中戲劇活動已顯衰敗之象。
道光朝,經濟蕭條,內憂外患,宮廷戲劇活動一再縮減,甚至全數裁退南方名伶,由蘇、揚等地挑選伶人的慣例遂告終止。道光七年(1827年),將南府改為昇平署,演戲活動全部交由太監組成的昇平署承應,宮中戲劇活動進入低谷。鹹豐年間,宮廷演戲漸復頻繁,大批民間藝人被招至宮中,甚至當英法聯軍逼近北京鹹豐皇帝出逃熱河時,還特旨昇平署隨往演戲。
同治、光緒年,正是慈禧當政時期。慈禧嗜好戲劇,昇平署的演出已難盡其興。從光緒十九年(1893年)起,清廷頻招民間戲班入宮,當時京城著名的戲班都曾被招入。其中佼佼者則入昇平署任教。慈禧還將宮中太監特組“普天同慶班”,又稱本家班,由她親手調教。一時間,昇平署、本家班、傳喚外班同時並行,宮廷戲劇活動再現生機。
慈禧不僅好戲,還很內行,曾親自將乾隆時的宮廷大戲《昭代簫韶》改為“皮黃戲”。對於演員的表演近乎苛求,賞罰甚至離譜,全憑一時興致。
慈禧逝後,宮中戲劇活動步入尾聲。溥儀遜位後,宮中演出已“偃旗息鼓”。1923年8月,在漱芳齋為敬懿皇貴太妃生日舉行的一次外班演出成為宮中絕唱。昇平署隨小朝廷的覆滅而消失,延續二百多年的宮廷戲劇活動從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