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大戲

清代宮廷大戲,清代宮廷創作演出的整本大戲。其內容受明萬曆年間小說和戲曲繁榮發展的影響。就小說而言,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的相繼出現,成為劇本選題上豐富的泉源;就其形式而言,在宋元南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奇,已達到相當完美的階段,崑腔擁有眾多觀眾,作家輩出,編排、演、裝扮、彩砌,無不有極大改進,為宮廷大戲開闢較寬闊的途徑。當時比較知名和有影響的大戲有《勸善金科》、《昇平寶筏》、《鼎峙春秋》、《忠義璇圖》和《昭代簫韶》。

勸善金科,昇平寶筏,鼎峙春秋,忠義璇圖,昭代簫韶,

勸善金科

由雍正年間做過刑部尚書的張照編寫,敷衍目連救母故事,但將歷史背景作為唐代中葉,並穿插有李希烈、朱的叛亂及顏真卿、段秀實殉節等關目。刻本凡例指出:“《勸善金科》,其源出於《目連記》”,即明代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記》。鄭本有許多關目與崇奉佛教的原意相反,如《思凡》、《下山》、《騙銀》、《罵雞》之類,在《勸善金科》中雖仍保存,但卻給思凡的尼姑、和尚加上悲慘的結局。劇中隨處都可看到有違善行的報應和地獄的殘酷陰森的描繪,並把“妖言惑眾”,“調唆鎮壓”也做為違背教旨列入“雷打十惡”中懲處。

昇平寶筏

也是張照編寫的。敷衍玄奘取經故事,劇情主要依據吳承恩《西遊記》小說,也參照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和明初楊訥《西遊記》雜劇,以及明人傳奇江流記。根據這些舊本另成結構的《昇平寶筏》,其用意與《勸善金科》近同,不過把“懲惡”作為“排除障礙”,而邪魅、障礙顯系影射當時人民反清鬥爭。但此劇採取和保留了一部分業已散佚的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如“十宰餞別”、“回回指路”,這為後人研究《西遊記》小說成因保存了珍貴的資料。

鼎峙春秋

為周祥鈺、鄒金生等編寫,敷衍魏、蜀、吳三國鼎峙和爭雄的歷史故事,雖參照了《三國志通俗演義》小說,但基本上是就元、明以來一些雜劇、傳奇重加改編整理,使之首尾銜接。雜劇如《連環計》、《隔江鬥智》《單刀會》、《義勇辭金》,傳奇如《連環記》、《草廬記》、《赤壁記》、《四郡記》,或取其單出,或剪裁其全本,加入過場使相貫串。其間雖有新撰文詞,皆為劇情上枝節問題的增刪潤飾。最後三分歸於一統,昭示著天下分久必合,隱寓當時滿族統治中國實為“天命”之意。

忠義璇圖

亦為周祥鈺鄒金生等編寫,敷衍《水滸傳》故事,也是根據舊有一些雜劇、傳奇予以增刪潤飾而成。劇中描繪了那些久已流布於舞台的人物故事,對梁山英雄的聲勢有所渲染,最後強調束身歸宋,以張叔夜招安水滸作結。

昭代簫韶

為王廷章編寫。光緒年間,慈禧命人改編為京劇劇本。《昭代簫韶》雖參考一些舊有的雜劇、傳奇,但主要是“依《北宋傳》為柱腳,略增正史為綱領創成新劇”(《昭代簫韶·凡例》),對後來的京劇和各地方戲發生了不小的影響。此劇描繪和歌頌了楊家將的英雄事跡,但過分突出楊繼業的忠君思想,並較多地寫了神鬼迷信,有不少消極的成分。
除上述 5種大戲外,還有《封神天榜》(《封神演義》事)、《楚漢春秋》(劉邦與項羽事)、《盛世鴻圖》(曹彬下江南事)、《鋒劍春秋》(《後列國志》王翦與孫臏事)、《興唐外史》(《說唐》瓦崗寨秦瓊、羅成事)、《征西異傳》(《說唐征西》薛丁山、樊梨花事)、《闡道除邪》(《混元盒》張天師除五毒事)、《鐵旗陣》(楊七郎、八郎平南唐等事,《楊家將演義》中無此情節),《如意寶冊》(《平妖傳》事)等。清代宮廷大戲均由詞臣編寫,因創作限期緊迫,或由才力拘滯,不得不藉助於前代作家以同類題材寫的小說、劇本,同時也汲取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這些宮廷大戲保存了不少已佚劇本的片斷,對中國戲曲史的研究甚有裨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