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仝卜年題“成均耆英”匾額

清仝卜年題“成均耆英”匾額

此藏品為清代文物。木質,紅漆金字。匾心陽刻“成均耆英”行楷,題頭右刻陽文楷書“恭祝大國博黃翁天池三兄大人 榮晉花甲”,左邊落款陽刻楷書“賜進士出身 誥授朝議大夫知福建台灣府事加五級紀錄十次愚弟仝卜年頓首拜 龍飛道光二十八年歲次戊申冬月吉旦立”,鈐朱白雙印。現收藏於廈門市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仝卜年題“成均耆英”匾額
  • 館藏地點: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體育路95號文化藝術中心
  • 所屬年代:清
  • 尺寸:長191厘米,高62.3厘米,厚4厘米
  • 所屬博物館:廈門市博物館
  • 所屬地區:福建廈門
文物介紹
匾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件匾額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台灣知府仝卜年為黃天池題寫的祝壽匾額。匾為本質,長方形,四周凸起,紅漆金字。上款為“恭祝大國博黃翁天池三兄大人榮晉花甲”,寫明受匾人的名字和年齡,中間匾文為“成均耆英”四字,讚譽黃天池是德才兼備,有成就,有智慧的六十歲老人。下款為“賜進士出身誥授朝議大夫,知福建台灣府事,加五級紀錄十次 愚弟仝卜年頓首拜 龍飛道光二十八年歲次戊申冬月吉旦立”,這說明題匾人仝卜年的身份、題匾時間和原因。在落款下方還有印章。匾字蒼勁有力,顯示題匾人深厚的書法功底,更體現出他對受匾人的尊敬之情。 仝卜年,時任福建台灣府知府,山西平陸縣人。幼年喪父,母親為人紡織,他替人放牛,母子二人相依為命。仝卜年自幼喜愛讀書,每次放牛經過學堂都不肯離去。爾後學堂先生準許他免費讀書,他勤奮好學,名列前茅。有一次一位督學視察學堂出一上聯“牛皮合鞭鞭打牛”,仝卜年很快對出下聯“雕毛做箭箭射鵰”,督學十分讚賞;又出一聯“白虎當道臥”,仝卜年答“青龍滿天飛”,督學非常滿意。數年後仝卜年考中舉人、進士。先到福建惠安任知縣,後任“台灣 府撫民理番海防糧捕通判”。 1684年,清政府設分巡台廈兵備道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當年台灣民眾的居所多為茅草房,最易引起火災,常常是一家失火,百戶遭殃。為了防止火患,仝卜年出資募工,把大陸的磚瓦建房技術傳授給台灣民眾,此後島內民居多改為磚瓦結構,這樣既結實耐用,又保證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仝卜年還走鄉串戶,了解民情,鼓勵百姓開荒種地,想方設法為當地百姓增加收入。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仝卜年升任台灣知府,他在任期間,修學校、建城垣,撫流亡,折疑獄。為了發展台灣的教育事業,他多方籌資,興辦學堂,為家庭困難的學生免其學雜費,並對考試成績優異者給予獎勵和補貼,一時間,生員滿堂,學子踴躍,學風空前高漲;與此同時,仝卜年還向台灣民眾推廣大陸的農耕技術,又把台灣的醫療技術帶到大陸,密切了寶島台灣與祖國大陸的關係。187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仝卜年積極調動台灣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抗英鬥爭,受到朝廷嘉獎。 仝卜年既是一位心繫國家和百姓的官員,也是一位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學家。他一生作詩800餘首,還以“太平閒人”為號撰文加入“紅學”研究,寫出一部《妙復軒評石頭記》,為當時《紅樓夢》的主要評本之一。 仝卜年贈送給黃天池這塊祝壽匾是當時一種非常流行的社會習俗。中國古代匾額大致可分為堂號匾、牌坊匾、商家字號匾、文人題字匾和祝壽匾等。清代,送祝壽匾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人們把做好的匾額用紅綢包裹起來,以示吉祥。送匾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熱熱鬧鬧送往受匾人家中,路上會受到民眾圍觀與喝彩。祝壽匾抬到受匾人的家裡後,會被高高懸掛在廳堂中,老壽星對送匾人表示感謝,並款待抬匾的眾人,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 這件仝卜年題寫的“成均耆英”匾,至今仍保存完好,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既體現了古人的贈匾習俗,又反映出海峽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親緣關係。見證了寶島台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