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犀角雕梅枝仿古紋四足匜式杯,以亞洲犀角刻制,仿古匜形,棕紅色,敞口,在清中期大量的仿古犀角雕刻中,此杯屬獨具特色的佳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乾隆犀角雕梅枝仿古紋四足匜式杯
- 館藏地點:北京故宮博物院
- 所屬年代:清代乾隆
基本信息,介紹,記述,鑑賞,歷史,
基本信息
【名稱】清乾隆犀角雕梅枝仿古紋四足匜式杯
【類別】犀牛角雕
【年代】清代乾隆
【文物原屬】清宮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介紹
高:7.3cm,口徑:14.8-8.8cm,足距:4-3cm。
清乾隆犀角雕梅枝仿古紋四足匜式杯,仿古匜形,流部呈短方槽式,稍高,弧線起伏有致,下承以四足。內口沿飾一周陰刻回紋帶,外口沿一周卷唇,其下為陽文勾勒的幾何形紋樣。器外壁主體紋飾為6道凸弦紋,頗具青銅工藝之韻。配鏤雕梅樹式雙股鋬,枝幹旁逸斜出,結構頗為繁複,梅花、花蕾、瘤節等俱全,寫實效果極鮮明,與器身所飾仿古幾何紋飾相映襯。
清乾隆犀角雕梅枝仿古紋四足匜式杯,以亞洲犀角刻制。棕紅色,敞口,杯身為秋葵花形。內壁為5片段預告瓣形,以其中一片段預告瓣為流,極為雅致。杯鋬以鏤雕的葵枝和竹乾相互交疊而成,刀法流利。一秋葵花蕾伸展入杯之口沿內,造型別致。杯外壁浮雕、鏤雕竹、秋葵葉及葵花花蕾數朵。竹乾修長挺拔,竹節清晰可見,秋葵枝葉翻轉自如,葵葉之上陰刻雙線葉脈,寥寥數筆,細緻生動。於葵、竹間另雕有一螭,小螭昂首挺胸,怒目圓睜,一足騰起,一足踏於葵枝之上,髮絲隨風舞動,鮮活靈動。杯底部則以杯鋬下端的葵枝彎曲盤轉成圈足。此器造型古雅,色澤瑩潤,渾樸中見精細,典雅中見豪放,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記述
《格古要論》曾記述:犀角出南蕃西蕃,雲南亦有。紋如魚子,謂之粟紋;粟紋中有眼,謂之粟眼。凡器皿要滋潤,粟紋綻花兒者好。其色黑如漆,黃如粟,上下相透。有通天紋,有重透紋;黑中有黃花,黃中有黑花。古雲通犀,此二等佳貴。有側透者,黃中有黑花,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者,或有斑散而色淡者,又次之。有黑犀無花而純黑者,不甚值錢。
鑑賞
1、市場評價犀器,往往偏重雕工,以鏤刻精微巧俏而論高下,很少注意紋理和色澤。
犀牛、角雕名品
2、明清以犀角杯成為風尚,尤其乾隆以後的遺器較多見。以江南竹人雕刻法為多,紋飾有母子辟邪,教子升天龍紋、靈芝仙草、梅花玉蘭及山水樓閣等。
3、雖有自然蝕化和人工損磨的痕跡,但真犀角細潤如玉,瑩然欲透。
歷史
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用獸角製成造型
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用獸角製成耳墜、笄、梳、匕等,造型規整,打磨光滑。漢代,大秦(古羅馬帝國)、條支(今伊拉克)等國的犀牛角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相傳犀牛角有解毒辟 邪之功能,如同毒藥接觸,則毒藥發生白沫,因而被帝王所重視,制為杯盞等器皿,以檢驗食品,從而使犀牛角雕刻成為古代角雕的著名品種。唐、宋、明各代,犀牛角除由外國使節作為禮品贈送帝王外,還流傳民間。犀牛角質地堅硬而細密,有純黑色,稱黑犀角;有純 黃色,色如黃金;有帶紋理者,如黑色中帶黃色紋理,或黃色中帶黑色紋理。有的紋理宛如龍、山水、日月星辰等狀,但大多呈魚子或小米狀,稱為粟紋。《續夷堅志》記載,宋孝宗腰部的佩帶為犀牛角製成,呈南極壽星像。宮廷匠師多依據犀牛角的自然形狀,雕刻酒杯,供帝王享用。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著名匠師尤通,江蘇無錫人,以雕刻犀牛角杯為名,曾征入宮廷,人稱“尤犀杯”。20世紀以來,中國角雕以牛角雕為主,產於廣西北海、黑龍江哈爾濱、內蒙古包頭、廣東高州、湖南南嶽等地。廣西北海牛角雕以蝦為傳統題材,充分利用牛角透明晶瑩的特點,使作品極為生動。
犀角雕明清時期
犀角雕明清時期,由於工藝美術突飛猛進的發展,雕刻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精湛的雕刻藝術擴展到犀角材質中來,這樣,形狀眾多、花紋各異的犀角杯就脫穎而出,聞名於世。 明代的犀角雕刻製品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雕刻藝人們利用犀角扁 底尖頂的形狀,雕鏤成花紋各異的杯、爵等酒器。當時,由於中國與南亞交往比較密切,又與非洲各地有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犀角便也由這些地方源源輸入,這對犀角雕刻工藝的發展推進很大。 犀角雕刻與竹、木、金、玉的雕刻 藝術同為藝林珍賞之品。這一時期,犀角的雕刻能手有鮑天成、濮仲謙、尤侃、江福生和尚均等。他們都是身兼多技的著名雕刻家,能用犀角、象牙、各種硬木、香料等材料雕刻成各種奇巧精美的杯、盒、扇墜、髮簪及印章之類,精妙絕倫,與當時蘇州的琢玉名手陸子剛齊名,在江南頗負盛名。
漢唐始,犀角從域外入貢,因其稀少和奇特的藥用功效,經濟價值日趨凸現。如今流存於世的犀角雕器多為我國明清兩代所制,為世界各國珍視,歐美及我國各大博物館都有珍藏,同時亦為民間藏界垂涎。上世紀末犀牛被列入聯合國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之中,犀角製品已被各國海關禁止出 入,其在古玩文物和拍賣市場上的價格也一路上揚,十多年來犀角器之價以年均30%的幅度攀升。
尤侃款犀角雕葡萄禽鳥紋杯,明末,高5.7cm,口徑13.5×6.8cm 杯以非洲犀牛角的后角製成,角質堅實細膩,色澤如蜜,呈淺棕黃色半透明狀。利用犀角天溝自然凸凹的部位鏤刻兩株纏枝葡萄藤做柄,枝曲葉展,果實圓大。杯柄的左右兩側,雕雌、雄兩雞帶著數隻雛雞,雛雞或覓食,或躲於雌雞翅下,或跳在雌雞背上玩耍。杯內壁利用犀角天然的地崗部位,刻出一塊垂岩,葡萄藤盤曲纏繞懸掛在岩壁下,葉、果點綴其間。在平底的邊緣處刻有陽文“尤侃”篆文小方印,印款字小,幾不可辨。此杯紋飾美,雕刻技法精湛,展現出一幅寓意深刻的錦雞教子圖,使人觀之韻味無窮,持之愛不釋手,是尤侃雕刻的犀角器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