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表性胃竇炎

簡介,病因和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實驗室和其他檢查,治療,關於根除幽門螺桿菌,關於消化不良症狀的治療,異型增生的治療,

簡介

淺表性胃竇炎(non-atrophic antral gastritis)也稱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指局限於胃竇的不伴有胃黏膜萎縮性改變、胃黏膜層見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為主的慢性炎症細胞浸潤的慢性胃炎。是將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按炎症部位分為三類(胃竇胃炎、胃體胃炎、和全胃炎)中的一種。

病因和發病機制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其它如飲食和環境因素、自身免疫(少見)、幽門括約肌功能不全也可為病因,但常常是以幽門螺桿菌感染為基礎的。

臨床表現

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淺表性胃竇炎多數患者無症狀;有症狀者表現為上腹痛或不適、上腹脹、噯氣、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這些症狀之有無及嚴重程度與內鏡所見及組織病理學改變並無肯定的相關性。

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胃鏡及或組織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最可靠方法。內鏡下可見紅斑(點、片狀或條索狀)、黏膜粗糙不平、出血點、黏膜水腫滲出等基本表現。活組織病理學檢查時刻同時檢測幽門螺桿菌,並可在內鏡時再多取一塊活組織作快速尿素酶檢查以增加診斷的可靠性。另外有碳14或碳13尿素呼吸試驗及血清學檢查用於檢測幽門螺桿菌。

治療

關於根除幽門螺桿菌

對於幽門螺桿菌引起的淺表性胃竇炎是否應該常規根除幽門螺桿菌缺乏統一意見。2006年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建議根除幽門螺桿菌特別適用於:1.伴有胃黏膜糜爛、萎縮及腸化生者;2.有消化不良症狀者;3.伴有胃癌家族史者。

關於消化不良症狀的治療

由於症狀與病理檢查無相關性,症狀性治療實質上屬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經驗治療。抗酸或抑酸藥、促胃腸動力藥、胃黏膜保護藥、中藥均可試用,這些藥物除對症治療作用外,對胃黏膜上皮修復及炎症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異型增生的治療

異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變,應予高度重視。對於輕度異型增生者除給予上述積極治療外,關鍵在於定期隨訪。對肯定的重度異型增生則宜予預防性手術,目前多採用內鏡下胃黏膜切除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