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海地質學

淺海地質學

《淺海地質學》是198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大森昌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淺海地質學
  • 作者:大森昌衛
  • 譯者:常子文
  • 出版時間:1980年11月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130311375X
  • 書號:13031137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由潮間帶、濱線與破浪帶以及大陸架三部分組成。分別由日本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大森昌衛、茂木昭夫、星野通平執筆。為日本東海大學出版會出版的《海洋科學基礎講座》叢書之七。
作者綜合了各主要海洋國家的資料,較系統地闡明了有關淺海地質和地貌的原理,既有結合實例進行理論性探討,也有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的介紹。本書適合從事海洋地質、地理地貌、石油地質、港灣工程等方面的科技和教學人員閱讀和參考。

圖書目錄

第一編 潮間帶(大森昌衛)
第1章 現在的潮間帶
1.1 潮間帶的涵義
1.2 波浪
1.2.1 波的運動和形態
1.3 海岸線
1.3.1 上升與下沉
1.3.2 推進作用和海蝕後退作用
1.4 海岸地形
1.4.1 海岸地形的三維要素
1.4.2 海岸地形的剖面形狀
1.5 內灣的潮間帶
1.6 潮間帶的其它地形
1.6.1 三角洲
1.6.2 海岸沙丘
1.6.3 珊瑚礁和紅樹林帶
第2章 潮間帶的特徵
2.1 潮汐現象
2.1.1 月球和太陽的引力
2.1.2 地球上的潮汐現象
2.2 潮間帶的海水
2.2.1 海水的鹽度
2.2.2 海水中的氣體成分
2.2.3 無機鹽類
2.2.4 有機化合物
2.3 地形、生物與潮汐現象
2.3.1 潮汐現象對地形的影響
2.3.2 潮汐現象對生物的影響
2.3.3 波浪和生物
2.3.4 潮間帶的穿孔生物
2.3.5 珊瑚礁上的生物
第3章 過去的潮間帶
3.1 潮間帶的岩相
3.1.1 造陸運動和潮間帶
3.1.2 不整合
3.1.3 沉積旋迴
3.2 潮間帶的沉積相
3.2.1 沉積構造和潮間帶
3.2.2 沉積岩的結構
3.2.3 根據礦物相和化學相確定潮間帶
3.3 根據生物相確定潮間帶
3.3.1 根據陸生植物化石劃分潮間帶
3.3.2 硅藻化石的沉積環境分析
3.3.3 有孔蟲化石和潮間帶
3.3.4 貝類化石和潮間帶
3.3.5 Vicarya群
3.3.6 種數梯度和海岸線
3.3.7 生物痕跡化石
3.3.8 生物的生活類型
3.3.9 生物群和化石群
3.3.10 有關環境因素的問題
3.3.11 化石組成物質與古環境的關係
3.3.12 古生態圖
3.4 結語
3.4.1 古環境的復原
參考文獻
第二編 濱線和破浪帶(茂木昭夫)
第1章 海岸地貌的術語
第2章 海岸的分類
2.1 原生海岸
2.2 次生海岸
第3章 海岸的演化過程
第4章 海蝕海岸
4.1 海蝕崖的後退
4.2 海蝕地貌的術語
4.3 海蝕作用
4.4 形成海蝕地貌的主要因素
4.4.1 地質的影響
4.4.2 波浪的影響
4.4.3 陸地侵蝕過程的影響
第5章 浪蝕平台
5.1 有關浪蝕平台成因的各種學說
5.2 各地的浪蝕平台地形
第6章 堆積海岸
6.1 堆積海岸的歷史背景
6.2 海灘的組成物質
6.3 海灘沉積物的性質
6.4 海灘沉積物的來源
第7章 海灘類型
7.1 陡傾斜海岸
7.2 緩傾斜海岸
7.3 台地狀海岸
7.4 沙壩海岸
7.5 日本沙壩海岸的分布
第8章 各種沙灘地形
8.1 波紋
8.2 沙波
8.3 灘角
8.4 沙壩和沙堤
第9章 垂直於海岸的沉積物移動
第10章 平行於海岸的沉積物移動
參考文獻
第三編 大陸架(星野通平)
第1章 大陸架的定義
1.1 大陸架的定義
1.2 大陸架研究簡史
第2章 大陸架的地形
2.1 浪蝕基面
2.2 大陸架的發育——大陸架的寬度和陸架外緣水深
2.3 大陸架上的平坦面
2.4 河口海區的海底地形
2.5 海峽地形
2.6 海灣地形
2.7 大陸架上的地形變化
第3章 大陸架的沉積物
3.1 河口附近的沉積物
3.2 海峽沉積物
3.3 海灣內的沉積物
3.4 外洋性大陸架上的沉積物
3.5 大陸架上沉積物的組成
第4章 大陸架的成因
4.1 冰期的海面變化
4.2 大陸架和大陸斜坡的地質構造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