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重炮艦這一艦種最早起源於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但是真正發揚光大卻是在大洋彼岸的英國。一戰時期,在海務大臣約翰·費舍爾勳爵的倡導下,皇家海軍先後裝備了“阿貝克隆比”、 “克利夫勳爵”、 “內伊元帥”和“黑暗界”共4級淺水重炮艦, 雖然一戰後這些艦隻大部分退役, 然而它們強大的對陸支援能力卻給英國皇家海軍留下了深刻印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淺水重炮艦
- 外文名:Monitor
- 分類:武器
- 起源:美國南北戰爭
- 主產地:英國
- 命名來源:莫尼托爾
歷史介紹,服役歷史,列寧艦,
歷史介紹
淺水重炮艦(Monitor)的語源,便是出自"莫尼托爾"號之名,所以,本文的主題說淺水重炮艦是近代水面艦艇的先驅,非但不算過份,而且還可謂恰到好處!
那么,"莫尼托爾"的原意是什麼呢?國內的文獻里,對於本艦的譯名也五花八門,有的譯為 "班長"號,也有的譯為"巨蜥"號等等,當然也有的使用直接的音譯,到底哪一個是標準呢?我們不妨翻開詞典,老天!看來Monitor一詞的解釋實在是今人目不暇接,有"班長",有"監聽員",有"告誡,提醒",來了,下一個便是低舷鐵甲艦,淺水重炮艦,還有"消防水槍", "顯示屏",喔,"巨蜥"也有。而據說,設計"莫尼托爾"號的在給該艦起名之時,主要意在取其"警告,勸告,提醒,告誡"之意。埃里柯森的這番心意也得到了報答。
1862年3月9日的那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海戰中,僅987噸的小個頭"莫尼托爾"號,首戰便"提醒"了全世界,"告誡"了世人海戰的新時代已經到來,以至於從此以瑞典裔工程師約翰·埃里柯森後,那些低乾舷,淺吃水,裝備迴旋式重炮塔的艦艇便被成為"莫尼托爾",譯成中文便是淺水重炮艦。
也許有人問,剛才詞典里不是說也譯為"低舷裝甲艦"嗎?看出這個問題的朋友可謂獨具慧眼 ,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回顧一下那些巨炮小艦的發展史。
自從"莫尼托爾"號以來,那些小個頭們風靡一時,以後各種意義的"莫尼托爾"發展軌跡又延續到了20世紀中葉,當然,其中也不乏失敗之例,走過的,自然也不儘是平坦的道路。
新的希望,出現在大洋的彼岸
1862年的那場鏖戰以後,美國海軍建造的裝甲艦中,幾乎全是清一色的"莫尼托爾"式淺水重炮艦(那時譯為低舷重炮艦),例外是一艘7060噸的"坦塔堡"號, 然而她還沒有趕上戰爭,到了戰後又遭到了軍方的拒收! 這一來,美國海軍成了那些小個頭們的巢穴。
過不了多久,由於不滿足於單炮塔艦的火力,雙炮塔以及多炮塔的艦隻也紛紛問世,然而,這便與最初埃里柯森的設計意圖發生了偏差,那些新生的雙炮塔以及多炮塔艦們,吃水越來越深,乾舷越來越低,有的甚至連一米都不足!不用說,她們的航洋性能近乎皆無。這也是筆者稱其為"低舷裝甲艦"的理由所在。
轉眼間,十九世紀,那場給人類帶來了工業革命的世紀,轟轟烈烈的將要過去。而美國,則在那場革命中取得了質的變化,其工業勢力已經和英國不相上下,又經過與老大帝國西班牙的一場鏖戰,唾手得了菲律賓,關島,而一舉躋身於列強的行列。如此一來,僅僅擁有大量缺乏遠航能力的低舷裝甲艦無疑完成不了賦予美國海軍的新任務。經過長年的努力,由新建戰列艦為中心的"大白艦隊"成功地作了環球遠航,宣告了美國海軍完成了向"藍水海軍"的蛻變,同時也意味著一直在美國海軍中占主流地位的低舷重炮艦,已經退居從屬地位。
因此,不少人看來,這種艦艇史上異型艦將逐漸,以致永遠退出歷史舞台的時間也臨近了。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夠想像得到,在大洋的彼岸,出現了一絲新的希望,那一絲新的希望又使這一奇特的艦種進化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而這次進化的原動力,便是鼎鼎大名的無畏艦之父,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海軍軍政家,英國第一海務大臣,海軍元帥約翰·費舍爾勳爵。
當然,客觀環境也是離不開的,我這裡當然指的是那場世界大戰,四年哪!四年,可怕。而正是那以血洗血的廝殺,卻成了淺水重炮艦賴以完成發育的蛹囊。
1914年6月28日,塞拉耶佛的的幾聲槍響,把人們從溫馨的美夢中拖入了血腥的荒野。戰爭,在當時人的們心目中,依然是一首浪漫詩,人們期待著自己穿著威風凜凜的軍服,去戰場建立前人未竟的偉業,以贏得榮譽,功勳,威望,地位,金錢和愛情。在八月的炮聲中,德國軍人便是抱著這樣的心情,佩著姑娘們贈送的鮮花,開步向比利時進擊的。然而,剛過了一個月,他們的勢頭便在馬恩河會戰中被阻遏,接踵而來的,便是曠日持久的膠著狀態,士 兵們這才明白,戰爭不再是意味著榮譽,功勳,威望,地位,金錢和愛情,而是無休無止的塹壕,電網,炮火,彈雨,毒氣和死亡,威風凜凜的軍服滲滿了泥漿血跡,建立什麼偉業早 已經無關緊要,他們關心的是還能否活到第二天,看到那初升的曙光。這種地獄般的消耗戰 不出3個月,德國的兵員損失,包括斃、傷、俘,高達677,000人,法國則更達854,000人,即使英國人,也有85,000人的傷亡!更可怕的是,消耗還在無情地繼續著,繼續著。
為了打破僵局,費舍爾元帥便在10月提出了波羅的海的強襲計畫,即在波默恩地區強行登入 。該地只距柏林90英里之遙,稱其為咽喉之地也不過言,倘若在此地插上一把尖刀,便不怕德國人不動搖,大有一錘定音的韻味(筆者私語∶那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版的市場·花園行動嗎? 約翰牛嗜賭成性,所以思得此般計策也情有可原。)不過,明眼人一看便知,波羅的海強襲計畫存在著極大的冒險性,很可能會將艦隊賠進去。可是,費舍爾大人金口一開,還有哪一個敢說不?況且也沒有什麼人還能提出更想樣的方案,結果,強襲計畫便被採納了。不過波羅的海地形特殊,一般的戰列艦難以勝任支援任務,一切還得依靠費舍爾那想像力絕倫的大腦里湧現出了層出不窮的新構想∶象"噓噓巡洋艦",20"主炮35節航速的超級戰列巡洋艦"無比"號,不用說,更是少不了本文的主角∶淺水重炮艦了。
當然,退一步講,除了那生死一賭以外,淺水重炮艦對於當時別的戰線的戰局,也有重大的影響。因為英吉利海峽對岸的比利時已告淪陷,並且蘊含著成為德國人前進基地的潛在威脅,要奪取,或者摧毀它,比起陸地,來自海上的攻擊顯然更為安全有效,而若要展開海上攻勢,吃水淺,火力猛,成本低,建造快的淺水重炮艦自然成了當仁不讓的先鋒。 說來也巧,戰前,希臘曾向德國訂購了一艘"薩拉米"號戰列艦,船在1913年於漢堡AG伏爾肯船廠動工,不過,其主炮卻用的是美國Mk.2 14英寸45倍伸雙聯炮,即美國"德克薩斯"級艦的同型炮。船還沒有建成戰事便告開幕,英國海軍早已將德國的港口封鎖得水泄不通,那炮當然也無法去德國。便馬上有英國人趕緊截流買下,不了卻正好趕上了費舍爾淺水重炮艦的實驗,費舍爾便指令有關方面開始進行研製。英國的船廠不負厚望,除去設計期間,僅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即1914年12月動工,次年4月下水,5~6月便將同型四艘全部建成。
本級的排水量6,150噸,全長97.5米,寬27.4米,主機為蒸氣機,航速6節。
其艦型與美國的低舷重炮艦相比有著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乾舷不象美艦一般低,為了增加其遠洋航行能力,她們的乾舷基本上和當時的驅逐艦相仿,艦艉部被切掉一塊而形成長艏樓型,幾乎在船體中央,立著三腳桅,頂部設有炮火指揮用的方位盤和觀測所。
除了三腳桅的前方有14英寸的主炮和後方有一個小煙囪以外,艦上不設大型建築物。較小的設備只是∶艏樓甲板的後端的57mm和37mm防空炮,主炮塔前方的小型指揮塔而已,除此以外,甲板上空空如也。為了自衛,抵抗驅逐艦,魚雷艇等的攻擊,在側舷的前部,還各安裝有一門3英寸火炮。
當然,最有特點的,或者換句話來說最奇特,便要數她們的船體設計了。幾乎相當於船體的全長,各艦的水線下竟然有著臌出5m的防魚雷隔艙!看起來簡直象圍著船體的迴廊,雖說看起來可笑,然而,這也正是本級艦設計的要點之一,不論在增加防禦能力,以及增加安定性,減少吃水深度,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艦的裝甲分布為,主炮塔與原型一致∶前部10英寸,側面7英寸,頂部4英寸;主炮轉盤是8英寸,船體和上甲板都是2英寸。側舷還有一道傾斜部4英寸,外板部1.5英寸防禦帶。其巨大的防魚雷隔艙中,外側的水密構造,內側則構造開放,做充填海水之用。
由於炮是美國人的,英國人自然也很想表一下自己的心意,他們鄭重地將她們冠以美國名將的名字∶法拉格特海軍上將Admiral Farragut 、格蘭特將軍General Grant、羅伯特·E·李Robert E Lee、斯通沃爾·傑克遜Stonewall Jackson,可是,他們一昧"討好",卻忘了美國還在走中立國的鋼絲,這一個馬屁拍得美國人直打趔趄,看著怨聲不絕的山姆大叔,英國人這才清醒過來,重新以英國陸軍將領∶阿伯克隆比Abercrombie、哈夫洛克Havelock、拉葛蘭Raglan、羅伯茨Roberts來命名。經歷了那一場意外的風波,那新的希望總算是變成了現實。
服役歷史
二戰伊始, 曾經在一戰期間擔任海務大臣的溫斯頓·邱吉爾再次出任這一職務,為了全面提升英國皇家海軍的對陸支援能力, 他在1939年度的英國戰時造艦計畫中添加了一艘新型的淺水重炮艦,艦名為“羅伯茨”號, 1941 年 5 月又追加建造了第二艘“阿貝克隆比”號,兩艦艦名都取自英國歷史上著名的陸軍 將領,這大概與它們主要從事對陸火力支援任務有關。
堅固的海上堡壘
“羅伯茨”級的首艦―“羅伯茨”號的設計藍本來自於他的前輩“黑暗界”級,但由於使用 了更新型的 3 缸鍋爐和渦輪機, 動力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與以往的英制淺水重炮艦不同的是,“羅伯茨”號有著更大的甲板上部結構,緊鄰381毫米主炮的是它的艦橋,在艦橋 上安裝了堅固的三腳桅。再往後依次是他的煙囪和和主桅桿。同樣很有特點的是“羅伯茨” 級艦的船體水線附近鼓起一個巨大的防魚雷隔艙, 約占船身總長的五分之三, 該隔艙對提高 行駛當中的穩定性、減小吃水深度和提高水下防護力都有重要意義。
該級艦的第二艘“阿伯克龍比”號雖然最初的設計是對“羅伯茨”號的設計作徹底的改 進 (這些改進包括加裝水上飛機、 改進火炮的仰俯角以提高火炮射程和採用功率更大的主機 以使其航速可以達到18節) 但是由於這樣會造成艦體過於寬大和建造時間大幅度拖後, 所以改進被限制在最小的幅度。這些改進包括更大的居住空間、更多的炮彈儲備、輪機艙甲板增厚25毫米、增加發電能力、通過提高高炮配置位置改善了射界和增強102毫米高炮與2磅炮的火控能力。總的來說“阿伯克龍比”號與“羅伯茨”號大同小異,屬於同級艦。由於該級艦與以往的淺水重炮艦結構上存在差異(以往英制淺水重炮艦都是單桅且甲板上部結構較 少) ,所以在該級艦建成以後被看成是迷你版的“納爾遜”級戰列艦,而非“黑暗界”級的改型。
駭人聽聞的巨炮
“羅伯茨”級最讓人側目的是它強大的主炮火力,“羅伯茨“號使用的主炮是從“蘇爾特 元帥”號上拆解下來的381毫米42倍口徑的“Mark-I”型火炮輔以“Mark-I mod”炮塔。 “Mark-I” 型火炮是皇家海軍使用過最著名的大口徑火炮,1915 年該炮投入使用到 1954 年退役, 從 服 役了將近四十年。在其服役過程中還創造了艦載火炮最遠擊中敵方目標的記錄(1940年裝備“Mark-I”型火炮“厭戰”號戰列艦在23770米外擊中義大利海軍“朱利奧·愷撒”號戰列艦, 並 迫使其退出戰鬥) 。“羅伯茨”號使用的火炮系統仰俯範圍為+2度到+30度,仰俯速度為每秒 5 度,使用常規裝藥射彈最大射程為32000碼(29260米),炮塔迴轉範圍為船軸心左右 150 度。該炮塔系統水平迴轉速度為 2 度每秒,火炮發射后座距離為 1170 毫米。“Mark-I”型火 炮射速為每分鐘 2 發,使用彈種主要為被帽穿甲彈(APC)和高爆彈(HE)兩種,每種炮彈當中都有常規裝藥和過裝藥兩種類型 (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很少使用過裝藥, 以免影響火炮壽命)。“阿伯克龍比”號使用的是原“暴怒”號的主炮,但是炮塔為“Mark-I/N”炮塔,火炮仰俯範圍也擴大為-4.5 度到+30度,其他與“羅伯茨”號相同。
在“羅伯茨”級建造伊始,該艦的設計者就考慮到要應對來自於空中日益增加的威 脅。“羅伯茨”級擁有堅固的垂直防禦能力和強大的對空火力,其甲板裝甲厚度為102毫米。“羅伯茨”級水下防護也相當了得,其防護可以保證被一枚魚雷擊後不會喪失全部航行能力。 相比之下,由於對岸攻擊的需要,其船側達127-152毫米的裝甲也遠大於英國皇家海軍一般的重型巡洋艦。
“羅伯茨”級的的對空火力也值得一提,該艦裝備了4座雙聯裝102毫米45倍徑 “MK-V”高平兩用速射炮作為副炮, 該炮射速每分鐘30發, 最大仰角80度, 最大射程14950米。4座“MK-V”速射炮炮塔在船體舯部呈四方形排列, 這最大發揚了其火力射界覆蓋面積。 該艦高炮主要裝備了英制40毫米2磅“砰砰”炮(pom-pom)和瑞士20毫米“厄利孔”高炮。 “砰砰”炮共裝備16門,分別以2座4聯裝炮塔和1座8聯裝炮塔形式布置於主炮的兩側和艦體的後部。該炮於30年代早期服役,射速每分鐘400發,最大仰角80度,最大射程4572米。 在二戰開始以後,這種火炮在對付高速飛機時已經顯露出其初速度低、爆炸威力小的缺點, 同時這種高炮卡殼現象也經常出現, 但是該炮在對付魚雷機等低速飛機和低空目標時表現還是中規中距。“厄利孔”高炮是在“羅伯茨”號服役後加裝的,目的是進一步加強該級艦的對空火力。“羅伯茨”號最早裝載了8門單聯裝“厄利孔”高炮,在 1943 年拆除了其中4門,留出的空間增加了6座雙聯裝“厄利孔”高炮,使艦載“厄利孔”高炮數量達到了16門。“阿伯克龍比”號在建造過程中就按照這一標準進行了改裝。1945年當這兩艘淺水重炮艦被派往遠東之前還經歷了另一次改裝, 兩艦各加裝了8座單聯裝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 2 座雙聯裝“厄利孔”高炮。
完善高效的火控系統
“羅伯茨”級另一個亮點是它完善的雷達系統。在“羅伯茨”號建成時艦上裝備了281型對空搜尋雷達、282型對空火控雷達和285型對空火控雷達。281型對空搜尋雷達於1940年12月1日投入使用, 廣泛裝備於英國皇家海軍二戰中的大型艦隻。 該雷達輸出功率350千瓦, 頻段為甚高頻,中心波長3.5米,頻率為85.654兆赫,有效距離為0.93 英里到120英里。 282型對空火控雷達主要與8聯裝40毫米2磅“砰砰”炮搭配使用,在該雷達的引導下2磅炮可以做到自動射擊,這在二戰時算得上是相當先進的(但是對於該艦裝備的4聯裝“砰砰” 炮則只能夠手動射擊) 。282型雷達波長500毫米,輸出功率25千瓦,中心頻率為599.584兆赫。285型對空火控雷達主要為4英寸高平兩用炮提供火力引導服務。
該雷達電磁場與功率參數與282型雷達相同,僅作用距離由282型雷達的3.5英里增大到8.5英里。由於“羅伯茨”號最早考慮主要執行對陸和對空作戰,所以當該艦投入使用時並沒有裝備對海搜尋雷達。在1943年進行的改裝里這一缺陷得到了彌補,該艦原來裝備的281型對空搜尋雷達被279型對空搜尋/對海火控雷達取代,並加裝了272型對海搜尋雷達。279型對空搜尋/對海火控雷達屬於甚高頻雷達,工作波長為7.5米,工作頻率為39.972兆赫,輸出功率為70千瓦,作用距離100英里。該雷達即可作為對空搜尋雷達也可作為對 海火控雷達,這增加了其使用效能。272型對海搜尋雷達主要裝備於英國皇家海軍的驅逐艦和巡洋艦,該雷達屬於短波雷達,工作波長100毫米,中心頻率2.997千兆赫。輸出功率90千瓦,作用距離25英里。“阿伯克龍比”號完工時的艦載雷達按照“羅伯茨”號1943年改裝後的配置加裝。總而言之,“羅伯茨”級的雷達系統在當時的水面艦隻中可算上乘,其形成了一個 完整的對空/對海的搜尋/火控體系,對艦上火力的發揮起到了倍增器的作用。
輝煌的戰史
“羅伯茨”級建成後通常執行對陸火力支援任務和充任海上防空炮台, 兩艦完成伊始就被派往地中海,先後參加了“火炬”行動、西西里島登入和進攻義大利本土。在登入薩勒諾的 “雪崩”行動中,“羅伯茨”號先後發射了近200枚大口徑炮彈,對聯軍固守灘頭陣地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阿伯克龍比”號卻時運不佳,在任務執行過程中被意軍布下的水雷炸傷,不得不先後在巴勒莫和比塞大進行了搶修,後進入盟軍占領的塔蘭托港進行徹底維修,直到1944年8月維修工作才最後結束。 “羅伯茨”號在結束“雪崩”行動後返回英國本土, 準備參加隨後代號“霸王”的諾曼第登入行動。在1944年6月6日進行的“霸王”行動中,它主要用作為英軍登入的“劍灘”提供火力支援,對德軍位於“劍灘”東側的炮兵陣地進行了毀滅性打擊。由於火炮使用過於頻繁,在當日晚其主炮左側炮發生炸膛事故。在進行緊急維修後,“羅伯茨” 號又重回戰場,直到6月14日才回到朴次茅斯換裝了主炮,21日該艦又趕往戰場,此後又 支援了蒙哥馬利第21集團軍群對卡昂的進攻。整個“霸王”行動期間,“羅伯茨”號一共向德 軍陣地發射了692枚大口徑炮彈,有力地支援了盟軍的行動。諾曼第登入以後,“羅伯茨” 號還為在歐洲低地國家行動的盟軍提供過火力支援,1944年11月1日,“羅伯茨”號參與了 對荷蘭瓦爾赫倫島的進攻,並炮轟了德軍的炮兵陣地。而“阿伯克龍比”號則在結束修理後又在馬爾他附近被水雷炸傷,不得不再次進塢維修。在歐洲戰事結束後,“羅伯茨”號與“阿伯 克龍比”號原定前往太平洋參加對日作戰,但是在他們趕到之前戰爭就已結束。
兩艦在戰爭結束後的命運各有不同。“羅伯茨”號在戰後曾經擔任過火炮訓練艦,在1956年到1963年間擔任港口炮台使用。此時隨著英國皇家海軍諸多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退役, 該艦成為英國皇家海軍中大口徑火炮搭載艦中碩果僅存的一艘。但是在1965年6月,該艦最後還是被出售解體。 而它的姊妹艦“阿伯克龍比”號在先後擔任火炮訓練艦和倉庫船之後於1954年12月出售解體。
綜觀“羅伯茨”級的設計,雖然這它們存在著諸如航速低、航海性能差等先天不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們是功能專一化很強的艦種, 以上不足對其作戰使用並不構成很大的影 響。它們通常不伴隨艦隊作戰,只是在一個需要火力支援的點到另一個點之間進行轉移,這 並不要求有很高的航速。另外他們主要在近海活動,航海性能差這一缺點的影響也很有限。 相反在實際使用中它們表現出了極強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 該級艦在服役後在正常條件下很少需要額外的維護,機械故障也相對較少(“羅伯茨”號的炸膛事故是由於使用舊炮造成的, 與可靠性無關) 。在服役過程中,“羅伯茨”號曾經被2枚1100磅航空炸彈命中,但是並未造成大的損害。“阿伯克龍比”號也兩次被水雷擊傷,但是同樣化險為夷,這都得益於在該級艦設計過程中對生存能力的強調。此外,強大精準的火力、合理的效費比都使該級艦成為戰爭中同盟國陸軍有效和可靠的幫手。
列寧艦
該級艦原為沙俄於1907年開工建造、1910年服役的“風暴”級淺水重炮艦。性能數據:艦長70.9米,艦寬12.8米,吃水1.41米,排水量965噸;4個蒸汽鍋爐,總功率1000馬力,最大航速11.5節,續航力3726海里/8節;
武備:120mm雙聯裝炮4座(後將其中兩座炮塔改為雙聯裝152mm炮),72mm高射炮2門,20mm高射炮2門,機槍9挺;
防護:甲板裝甲38~76mm,炮塔裝甲25~76mm,炮座裝甲51mm,司令塔裝甲51mm。
該級艦中的幾艘曾經參與中蘇三江口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