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不養山

淺水不養山

《淺水不養山》是孫仁歌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3年10月。

該書匯集了作者約70篇散文作品,包括《養犬記趣》《長城望秋》《我忘故我真》《尷尬的話語》《時間的魅力》等等。在該書中,作者寫人、記事、談古、說今都是有感而發,由衷而發,其中體現著強烈的學者本色,洋溢著強烈的學者情懷。該書寄寓著作者的思鄉之情。作者筆下,故鄉那不起眼的小河,“在我童年時最清”;童年小鎮那“彎彎的、窄窄的”老街,卻有我“生命中的風景”;轉來轉去找不到家門的老宅“卻被我永遠收到了心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淺水不養山
  • 作者:孫仁歌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字數:35萬字
  • 首版時間:2013年10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中的文章按內容和主題雖分為七輯,但從文體看仍可歸於兩類,即一類偏重敘事,一類偏重說理。偏重敘事類篇什大體包括在“往事記情”“生活記趣”“旅途百態”及“名人印象”諸輯里,約40篇。無論是敘說與台灣詩人瘂弦的交往,還是與文學虔誠追求者偉臘的友誼;無論是回憶父親的往事、家庭的窘境,還是描述童年的小河、小鎮;無論是登長城而發思古之幽情,還是永遠鐫刻心中的中山陵,作者無不以深厚的情感和獨立的思考,敘述自己心底的真切感受。偏重說理的文章大體包括在“思想花絮”“文化‘閒話’”“教育隨筆”諸輯里,約30篇。

作品目錄

第一輯 往事記情
第二輯 生活記趣
第三輯 旅途百態
第四輯 思想花絮
2008生命中沒有預約的“預約”
文學的緣——在溫哥華拜訪瘂弦先生
我與台灣詩人瘂弦的交往
小河在我童年時最清
我夢見了父親的淚痕
聽父親吟詩
母親的“家園”
童年的小鎮——鐫刻在生命中的風景
悠悠老宅情
彈痕依舊留城頭
歲月難以抹去的痛的記憶
養犬記趣
去湖廣會館看戲
兩條被養死的魚
懷念一支筆
臨春的窗
三月看桃
豆腐如詩
聽聽那鳥語
田家庵的樹
洞山路上的風景
唱不盡的四季歌
長城望秋
“尋夢”雙橋夜添傷
滾滾後浪聚香江——赴港參加文學獎領獎活動紀實
海峽情結又一度
詩意溫哥華九題
登香港太平山記
去淺水灣看海
北京的雪
永遠的中山陵
皇皇堯都今何在
烏衣巷口夕陽斜
嶗山“救苦”記
根在洪洞
在朝聖文學家園的路上
我的靈魂棲居“岌岌齋”
我忘故我真
尷尬的話語
時間的魅力
孤獨散步到蓬萊
我們還剩下一點什麼
文化人與“問題人”
文學還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遛狗的哲學
第五輯 文化“閒話”
第六輯 教育隨筆
第七輯 名人印象
淺水不養山
文化的淮南離我們有多遠
拒絕虛構——讓散文真正成為作家的身份證
給長篇小說創作瘋長之勢潑潑冷水
“文化散文”還能走多遠
“淺文化熱”已經成為浮躁社會的標籤
學者散文中的智慧尖峰——勸君翻翻《守望的距離》
人性的力量是電影回歸的希望——電影《唐山大地震》觀後評析
後人要對得住先烈——觀三十集電視連續劇《江姐》有感
讓“注水人”走開
倡導大家多讀一點報告文學
現代教育管理應該樹立“一流觀”
文卓之“變”給國內教育帶來了什麼啟示
又想起了“張非現象”
談談矯情寫作的癥結所在
我的素質教育觀
孩子其實並不那么簡單
作為父親的余光中
在魯迅文學院聽王蒙講課
又見皖籍作家張鍥
學者型教育家黃德寬
香港學界精英金聖華
拜訪台灣女作家丘秀芷
台灣書家陳大絡印象

作品鑑賞

該書寄寓著作者的思鄉之情。作者筆下,故鄉那不起眼的小河,“在我童年時最清”;童年小鎮那“彎彎的、窄窄的”老街,卻有我“生命中的風景”;轉來轉去找不到家門的老宅“卻被我永遠收到了心底”。《我夢見了父親的淚痕》一文描寫父親抽菸的情景:“小時候,我曾留意過從父親的口腔、鼻腔中冒出來的那裊裊煙霧,開始是直直的,不一會兒就變得彎彎的了,直到悠然淡去、散盡”,可謂直來直去,好聚好散,接著又重複。作者覺得很好看,也很好玩,父親享受的沒準也是這由里而外、猶如“神龍”破口而來,倏然之間又絕口而去的裊裊飛煙的風景。“那絲絲縷縷的鄉愁,不也正如這裊裊飛煙”,只是作者的鄉愁,有里里外外多個層次:小河,小鎮,老宅,屬於物質層面,真;風土人情,比如救英英時“好幾個叔叔輩的大人”的見義勇為,老趙的特別仗義和老姚的樂於助人,屬於精神層面,善;而最深的一層,則在文化層面,它觸及靈魂、銘心刻骨,美。“小時候,和哥哥們坐在一起聽父親吟詩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作者在老宅聽父親吟詩,但老宅並無特別的景致,“院子裡有兩株樹,一株是香椿樹,另一株也是香椿樹”。父親吟詩多在“夏季納涼之際”,父親“說是吟詩,其實就是唱詩”。《聽父親吟詩》描寫“吟詩成癮”的父親:“父親吟詩到動情處,也就不管你聽與不聽了,濃濃的詩意會把他帶到一個完全個人化的情感世界,眉睫之前似乎無物存在了,可謂如臻化境,大痴大醉都盡在其中矣。”值得注意的是,這兒父親動情的“情”,早已超出了一般感情的範疇,達到了人格、情操的境界:“是啊,在那個特殊年代,父親能清虛自守,以吟為常,既陶冶了兒女們的心志,又在不經意間打發掉了許多孤寂難挨的日子,實在不同凡響,這也算是父親的一種生存方式吧。”特殊年代有此奇景,這樣的鄉愁,作為遊子的根,已然溶化在作者的血液中。

作品評價

安徽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錢念孫:“該書無論是重敘事還是重說理的作品,我從中都強烈感受到了孫仁歌的真性情。該書的珍貴之處在於,寫人、記事、談古、說今都是有感而發,由衷而發,其中體現著強烈的學者本色,洋溢著強烈的學者情懷。這使這些散文擁有了自己的品質,即可貴的文化底蘊和不屈的書生銳氣,同時也流露出某種書生話語的青澀。”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淺水不養山》
2013年10月
安徽文藝出版社
978-7-5396-4633-6

作者簡介

孫仁歌,男,漢族,安徽壽縣人,畢業於南京大學全日制中國語言文學系,先後從教於淮南師範學院中文系、安徽新華學院中文系,文藝學教授、研究生導師;“華園文學創意寫作中心”創辦人、省級中國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團隊帶頭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寫作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評審專家庫專家兼網評評審。出版學術著作《本土文論及敘事話語研究十二題》《忘知齋話語——文藝理論與評論三編》《現代教育教學論》《捍衛文藝批評的尊嚴——孫仁歌文藝評論自選集》等。另外出版有小說集《魔怔歌唱》、散文集《淺水不養山》《臨春的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