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層折射法

淺層折射法

利用地震直達波和地震折射波初至測定風化層(低降速帶)速度和厚度及高速層速度的方法。由於此法調查深度淺、排列長度短,此法又被稱為小折射法。

常用的淺層折射資料解釋方法有截距時間法、ABC法和GRM法,各層速度通過擬合時距曲線求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淺層折射法
  • 外文名:shallow refraction
  • 學科:地球物理勘探
  • 地震波類型:地震直達波和地震折射波
觀測方式,作業內容,適用範圍,

觀測方式

淺層折射法的觀測方式有單邊放炮、中間放炮和雙邊放炮(相遇觀測),最常用的是雙邊放炮觀測系統;當風化層較厚時,可採用追逐放炮方式。淺層折射法的偏移距不宜太大,一般不大於2m。接收道距常採用不等問隔,即靠近炮點的接收道距較小(0.5~2m),隨著炮檢距的增大接收道距逐漸增加。激發震源有淺坑炸藥和地面錘擊兩種。在保證初至波清晰、起跳乾脆的基礎上,激發藥量或錘擊力應儘量小,避免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

作業內容

淺層折射波法的作業內容包括:(1)外業工作選用爆炸、電火花、氣槍、重錘和大錘等做震源激發地震波。採用地震測深、連續追逐相遇觀測系統,非縱排列和扇形排列的觀測系統接收地震波。(2)數據處理。根據同相軸的形狀、波的動力學(振幅、頻率)特徵和速度大小從反射波、繞射波、直達波和面波的背景下識別折射波,並進行炮坑校正,對地形起伏大的剖面做高程校正,對干擾較嚴重的地震記錄還要做一些必要的數據處理。(3)資料解釋。用各記錄道校正後的初至時間和源檢距製作時距曲線圖,求解各折射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各層速度,繪製地震地質剖面圖。常用的解釋方法有t0法、截距時間法、延遲時間法、t0法和差數時距曲線法、時間場法、表層剝去法和哈萊斯法。數據處理和資料解釋均可用計算機完成。

適用範圍

淺層折射法是常用的近地表調查方法,它適合於地形較平坦、速度從淺到深增加的層狀介質地區。該方法具有簡單易行、成本低等優點,但解釋結果可能存在多解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