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HARQ過程中重傳內容的不同,HARQ主要分為Type I HARQ、Type II HARQ和Type III HARQ 3種類型,下面分別對其進行介紹。
1.Type I HARQ
Type I HARQ是一種簡單的ARQ和FEC的結合。在Type I HARQ方案中,傳送數據塊進行CRC編碼後再進行FEC編碼。在接收端對接收數據進行FEC解碼後,CRC進行校驗。如果接收數據出錯,則接收端通知傳送端重傳,重傳數據採用與前一次相同的編碼,而錯誤的分組被丟棄。可以看出,Type I HARQ方式的控制信令開銷小。由於在重傳中使用相同的前向糾錯編碼,物理層的結構以及解碼都要簡單一些。但是這種固定的前向糾錯編碼意味著固定的冗餘信息,系統吞吐量不如Type II HARQ和Type III HARQ高。
2.Type II HARQ
Type II HARQ方案屬於增量冗餘(Incremental Redundancy)的HARQ方案,被稱為 Full IR HARQ(FIR)。在這種HARQ中,第一次傳送分組包含了全部的信息位(也可能含冗餘校驗位),接收端CRC校驗發現有錯誤時,與Type I HARQ方案不同,錯誤分組被存在接收端的暫存器中,並向傳送端傳送重傳控制訊息;傳送端重傳的信息不是前一次數據的簡單重複,而是不同的增量冗餘信息,重傳分組無法自解碼,接收端將重傳的增量冗餘信息與暫存器中分組數據合併後再進行解碼。由於增加了新的冗餘位信息幫助解碼,因此糾錯能力增強,提高了系統性能。Type II HARQ在低信噪比的信道環境中具有很好的性能,缺點是接收端需要較大的暫存器存儲數據。
3.Type III HARQ
Type III HARQ方案也屬於增量冗餘(IR)方案,與Type II HARQ相似,接收錯誤的數據包不會被丟棄,接收機將其存儲起來與後續的重傳數據合併後進行解碼。根據重傳的冗餘版本不同,Type III HARQ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被稱為Chase Combining(CC)方式,如圖3‑42(a)所示,其特點在於重傳數據與前面傳送的分組數據完全相同(包含信息位和校驗冗餘位),只有一種冗餘版本,接收端將重傳數據和存儲數據進行軟合併後進行解碼;另一種是Partial IR HARQ(PIR)方式,如圖3-42(b)所示,其每次重傳包含了相同的信息位和不同的增量冗餘校驗位(可有多個冗餘版本),接收端對重傳的信息位進行軟合併,並將新的校驗位合併到碼字後再進行解碼。Type III HARQ的兩種方式有著共同的特點,重傳的數據包具有自解碼的能力,重傳的數據包與初傳的數據包採用軟合併的方式獲得最大的解碼增益。
在TD-LTE系統中,為了獲得更好的合併增益,其上行或者下行鏈路中採用的是Type III HARQ。同時系統的下行採用異步自適應的HARQ技術,相對於同步非自適應HARQ技術而言,異步HARQ更能充分利用信道的狀態信息,從而提高系統的吞吐量,異步HARQ也可以避免重傳時資源分配發生衝突從而造成性能損失。例如,在同步HARQ中,如果優先權較高的進程需要被調度,但是該時刻的資源已被分配給某一個HARQ進程,資源分配就會發生衝突;而異步HARQ的重傳不是發生在固定時刻,可以有效地避免這個問題。TD-LTE系統的上行採用同步非自適應HARQ技術。雖然異步自適應HARQ技術相比同步非自適應技術而言,在調度方面的靈活性更高,但是後者所需的信令開銷更少。由於上行鏈路採用了SC-FDMA多址方式對異步HARQ增益不明顯,以及來自其他小區用戶干擾的不確定性,並考慮到控制信令的開銷問題,因此在上行鏈路確定使用同步非自適應HARQ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