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交通流環境下交通衝突技術基礎理論研究

《混合交通流環境下交通衝突技術基礎理論研究》是依託東南大學,由劉攀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混合交通流環境下交通衝突技術基礎理論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攀
  • 依託單位:東南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交通衝突技術是當前國內外套用最為廣泛的交通安全間接評價方法,但也是交通安全學領域存在相當爭議的一項技術。本課題針對當前國內外交通衝突技術理論體系中的缺陷,結合我國道路交通環境基本特點,深入研究混合交通流環境下交通衝突技術基礎理論中若干關鍵問題。通過定量化定義交通衝突和規範交通衝突數據採集流程,克服交通衝突技術主觀性較強的缺點。構建針對典型交通設施的交通衝突模型,以拓展交通衝突技術套用範圍。研究不同類型交通衝突對交通安全的相對影響性,以提出不同類型交通衝突在交通安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係數。在研究基礎上提出符合我國國情,滿足一般工程精度要求,兼顧不同道路使用者特點的交通安全評價方法,為交通安全改造和安全設計提供必要的技術依據。

結題摘要

交通衝突技術是當前國內外套用最廣泛的交通安全間接評價方法。本課題針對當前國內外交通衝突技術理論體系中的缺陷,結合我國道路交通環境基本特點,深入研究混合交通流環境下交通衝突技術中若干關鍵問題。在南京、昆明、揚州等城市選取了95個不同類型平面交叉口、9個匝道入口、10個城市快速路路段,通過錄像觀測方法獲取交通衝突數據和各種可能影響交通衝突產生的參數。獲取了2039小時有效視頻數據,從中提取交通衝突樣本57,841個,TTC樣本48,162個,機動車駕駛人行為樣本80,977個,非機動車駕駛人行為樣本34,705個。在此基礎上,系統研究了交通衝突定量化定義方法、交通衝突標準化數據採集方法、針對典型交通設施的交通衝突模型和混合交通流環境下基於交通衝突技術的交通安全評價方法等問題。分析了交通衝突定義方法和交通衝突技術有效性的關係,提出通過改善交通衝突的定義方法改善交通衝突技術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當以碰撞時間(TTC)1.5-1.8秒作為閾值界定交通衝突時,不同交通設施單位時間內交通衝突和事故發生頻次的比值最穩定,因此建議在安全分析和評價時僅考慮碰撞時間在1.8秒以下的避險行為。針對交通衝突數據抽樣缺少理論依據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分層抽樣技術的交通衝突採樣方法,在總調查時間減少的前提下顯著提升了調查精度。研究了基於微觀仿真技術的交通衝突數據獲取方法,提出了一種針對微觀仿真軟體VISSIM和SSAM的二階段參數標定方法,顯著提升了仿真衝突和實際衝突的一致性。系統研究了平面交叉口機-機,機-非,機-人衝突的類型劃分、分布特徵和產生機理,構建了一系列針對不同類型交通衝突的衝突預測模型,可用於定量分析平面交叉口交通流、交通控制和交通設計等要素對單位時間內交通衝突發生頻次的影響,拓展了交通衝突技術的使用範圍。將交通衝突預測模型用於交通安全評價,提出了一套以單位時段內期望衝突頻次為指標,以事前-事後比較法和橫斷面分析法為核心的交通安全評價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