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表層破壞處理:混凝土建築物由於設計、施工和管理運行等方面的原因,如受空蝕、磨蝕、沖刷、凍融、水化學侵蝕或機械撞擊等因素作用而導致表層破壞的處理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混凝土表層破壞處理
- 外文名:hunningtubiaocengpohuaichuli
- 類別:處理方式
- 內容:混凝土表層破壞
破壞現象
處理措施
對已破壞部位進行修補的主要方法如下。①基面處理:根據破壞現象和修補方法的不同,可分別採用鑿毛、鑿槽、清除已破壞混凝土等方法。清除已破壞混凝土時,又可根據破壞程度和部位,分別選用人工鑿除、人工結合風鎬鑿除、小型爆破結合人工鑿除、鑽排孔人工打楔鑿除或機械切割鑿除的方法。②修補方法:除裂縫可採取表面塗抹或粘補、鑿槽嵌補或表面噴漿等修補方法外(見水工建築物裂縫處理),其他破壞現象的修補方法一般均需清除已破壞混凝土,再用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回填整平。修補的具體方法是:當修補面積較大,深度大於20cm時,可採用普通混凝土(包括膨脹混凝土和乾硬性混凝土)、噴混凝土、壓漿混凝土或真空作業混凝土回填;深度在5~20cm,可採用噴混凝土或普通混凝土回填;深度在5~10cm時,可採用普通砂漿或噴漿(素漿或掛網)填補;深度在5cm以下時,可採用預縮砂漿、乾硬性砂漿、環氧砂漿或噴漿填補。當修補面積較小,深度大於10cm時,可用普通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或環氧混凝土回填;深度小於10cm時,可用預縮砂漿或環氧砂漿填補;深度在5mm左右的低凹小缺陷,也可用環氧石英膏填補。對修補面積不大並有特定要求的部位,可採用鋼板襯護或其他材料鑲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