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淳源橋
- 始建時間:北宋元豐五年(1082)九月
- 地理位置:旌德縣
- 長:50米
- 寬:6.2米
- 別稱:上市橋
建造歷程,地理位置,建築格局,歷史文化,
建造歷程
1189年,縣令金興造淳源橋。
1206年,縣知事李延忠重建,親寫《重修跨雲橋記》,改名跨雲橋。
1217-1218年,縣知事莫澤修淳源橋,並在上游築三道陂岸以殺水勢。
1224年,縣知事方甫修淳源橋。
1254年,縣知事趙崇涉造淳源橋,改名瑞虹橋。
1279年,達魯花赤·阿秀歹兒(蒙古人)重建,改名永安橋。
1295-1296年,縣尹王楨修橋,仍名淳源橋。
1412年,知縣譚青,移下水三十步重建,名架虹橋。邑人王永常、馮仁領頭復建,仍稱淳源橋。
1515年,邑人周旭等募緣重修。
1532年,更修。
1585年,知縣樂元聲增修。
1624年,真宿和尚化緣集資改建。
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特大洪水,全縣橋樑盡毀。至1722年,邑人饒上正遵父命獨立重建,三年(1725)乃成,較舊更加渾堅周致,知縣王滿川有《重修淳源橋記》。
地理位置
淳源橋位於旌德縣縣城上東門。
建築格局
淳源橋該橋為5孔石拱橋,長50米,寬6.2米,高5.6米,中孔淨跨7米,余孔淨跨6米;4座橋墩均無分水尖,利用橋身與河道所形成的夾角自然分水,結構極為少見。
歷史文化
據宋代進士(1046)汪齊《平政橋記》記載,縣城上東門自古以來就有橋,但徽水每當桃花汛期,橋樑總是被沖毀而後修復。王安石行新法,橋也無法修了。到了1082年,鄱陽人馬譓來知縣事,眼看交通要道被水所阻,心中焦急。恰巧有一名叫惟靜的和尚,願意出來為修橋勸募,馬譓極力讚許。感動了“七鄉之民,輸材者、受役者、捐谷者、施金者”蜂擁而來,真是眾擎易舉。這座被汪齊命名的的“平政橋”,動工於1082年九月十日,落成於次年的四月十五日,算是項大工程了。《平政橋記》中說:“費金錢工役無算。上有棟宇之覆,下無柱石之礙,巋然中流,迢迢亭亭,若升龍之躍於淵,若偃虹之跨於澗”。就是這座勾聯城西與河東的古橋,九百年來,從有文字記載的史料看,隨修隨毀的歷史反反覆覆。粗略統計小修、大修、改建、重建十四次之多,橋名更來換去極其平常。淳源橋俗稱“上市橋”。始建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九月,距今已有900餘年。初名“平政”,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加修,並易名“淳源”。後屢壞屢修,先後更名“跨雲”、“瑞虹”、“永安”。元元貞年間(1295~1296),縣尹王禎修繕,仍名“淳源”。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被洪水沖毀,六十一年(1772)重建,雍正三年(1725)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