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淳化廟會
- 節日起源:淳邑數千年的農耕文化積澱
- 活動內容:春祈、秋報、迎神
- 類別:節日
節日習俗
通深溝娘娘廟會始於明代,為典型的求神祈雨、焚香還願的香火會。規模較大,涉及縣境中西部及禮泉南坊、彬縣龍高等地。廟址在縣西20里涇水上,即今潤鎮街西,通深溝河東岸山坡台地上。娘娘廟坐東面西,下台為龍王廟,廟內有一小湫,俗稱其為“臼”。每遇旱,遠近百姓竟相取水祈雨。跪水雨,一連數日、數十日,不可擅離,虔誠倍至,備受酸辛。會期為農曆臘月二十三日1天。潤鎮街南北八社民眾象大年拜祖一樣,蜂擁而至,燃燭放炮,焚香還願。亦有取水而飲或洗目者。東西二塬社火、鑼鼓聚相慶之。各取所需,暢盡其興。
潤鎮街姜嫄廟會自漢立廟,其會盛於明清。是由祈祥轉有祈子、還願的香火會。曾涉及陝、甘、寧、青、川、豫諸省區,會期10天,自農曆三月十八日至二十八日。廟址在今潤鎮街西中段南側高台處(潤鎮中學西北側)。會間,大戲台於廟南闊地,雜技、馬戲、耍猴、賣藝者散列廟之左右和後圍。東西長街上,飯鋪、小吃、京廣雜貨、綢緞鋪面次第相接,數不勝數,人山人海,熱鬧異常。
60年代始,人民政府為活躍經濟,加強物資交流,將香火會變為規模宏大的物資交流會。70~80年代,物資交流盛況空前,逛會者最多高達數萬人,牲口市場騾馬成群,日成交額數百萬元。
小豆村薄太后廟會始於明末,盛於清。會期三天,農曆三月十八日起會。是本縣鄉會中規模和影響較大、香客廣泛的廟會之一。初為紀念薄太后姬而立廟,後漸被神化而立會。以祈神還願、祈稼、祈祥、祈子為宗旨。縣境東部乃至耀縣、三原、涇陽、禮泉等地香客皆至於此。大戲、木偶、雜耍、曲藝、飲食攤販聚而助興。
縣城火神廟會明末始立廟會,會期三天,農曆四月初八至初十。清末民初,會期延至10天,廟址在縣城正街,今縣政府之北側。時至初夏,小麥泛黃,農民儘早備忙。此間,割麥鐮、麥桿子、杈把掃帚等夏收農具銷售亦屬旺期,祈求火神護佑,消災免火,以保夏收平安。同時以社火戲劇、鼓樂香火、美食獻供向神靈祈告豐年之喜。故慶豐娛神、焚香還願、祈求保佑為之初衷。
1962年,火神廟香火會改為物資交流會。先在城內廟場前,後移至南門外西山廣場(今縣體育場)。逢會期間,戲台高聳,帳棚林立。布匹綢緞、鞋帽衣衫、日用百貨、山貨土產、飯館茶點、名吃小攤等布滿廣場和沿街兩行。山城南北,冶水兩岸,人頭攢動,交易活躍。禮泉、乾縣、永壽、旬邑、涇陽、三原、耀縣等鄰縣以及鹹陽、省城等地均有趕會、參商、助興者。省城幾大家戲院、劇團的戲曲名家們曾來此演出,為大會增色不少。
扶蘇廟會建廟於明代,立會於清初,盛於中。為祈神還願、祈稼、祈祥會。會期3天,農曆四月初二至初四日。廟會址設於車塢鄉何村。坐北面南,殿宇3間,初其圍樹木參天,場地開闊平坦,交通便利。雖為村會,百餘年間頗有影響。民間對秦太子扶蘇向來抱以同情,史傳其被害於石門關,便尊為“石門爺”而立廟祭祀,香燭晝夜不熄,獻供每日更新。起會先日晚始至會終,大戲連台演出9本18折。演員不歇台,飯時不卸裝。民眾看戲亦多不離場,多為送飯或互換著吃。此演戲觀戲之俗,可謂本縣廟會風俗一大“奇觀”。60年代後,鐵王、秦河、固賢、方里、石橋、城關、潤鎮、馬家、十里塬、官莊等集鎮鄉先後均舉辦物資交流大會,祈神拜廟之陳風舊俗逐被其取代。
出處:《淳化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