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5-12米,樹皮灰色;芽密被銹色短毛,小枝和成長葉均無毛。葉紙質或近革質,倒卵狀長圓形、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0-20(-23)厘米,寬(2.8-)4-9厘米,頂端短漸尖、近急尖或鈍,基部楔形,稍下延,全緣,有時邊緣或上半部的
葉緣具疏生鋸齒;中脈在上面稍凸起,側脈(5-)6-8對,在下面凸起,網脈兩面均明顯;葉柄長1-2(-3.5)厘米。
總狀花序腋生或生於小枝已落葉腋部,長10-18(-24)厘米,密被銹色短毛,毛逐漸脫落;花梗常雙生,長1.5-2(-3)毫米,基部彼此貼生;苞片披針形,長約1毫米,被柔毛;
小苞片長約0.5毫米;花被管長12-18毫米,白色或淺黃色,無毛;
花葯長約2.5毫米;腺體4枚,卵球形或近球形,稀1-2枚腺體延長成絲狀附屬物,在中部以下呈螺旋狀彎曲;
子房無毛。果呈稍扁的球形,直徑(2-)2.5-3.5厘米,頂端具短尖,基部驟狹呈短柄狀,果皮乾後革質,厚2-4毫米,綠色。花期5-8月,果期11月至翌年7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中國熱帶、南亞熱帶地區。生於海拔1000-2000米(主要生長在1400-2000米,以1600-2000米分布最多;在800-1600米分布較少;低於800米未見分布。)的山地和山谷常綠闊葉林中。深綠山龍眼在闊葉林以及針闊混交林中分布較多,而針葉林中尚未發現過;在火燒跡地和砍伐跡地中亦可見很多幼苗、幼樹;在路邊、林緣處深綠山龍眼數量多,長勢好。其分布與坡向、坡度相關不顯著,果常與
櫟屬、
栲屬、
木蓮屬、
紅木荷、
雲南油杉、
旱冬瓜等樹種混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不丹、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西南部和南部(墨江縣是其集中分布區,全縣範圍內均有分布)。
繁殖方法
自然繁殖
深綠山龍眼的壽命長達幾百年,其萌芽更新能力強,伐後可成叢萌生數枝。天然林內深綠山龍眼一般以種子繁殖,但其水平根系可產生不定芽而萌櫱出新植株。天然林內深綠山龍眼單位面積產量低,結實晚,大小年明顯,有效成份含量差異大。
人工繁殖
播種繁殖:深綠山龍眼採種大多在6-8月。個果實具2粒種子。種子屬於大粒種子,富含澱粉,不易保存,果實通常易受蟲害,採用常溫乾藏。筆者採用低溫密封乾藏法貯藏深綠山龍眼種子,可以抑制蟲卵孵化或幼蟲發育,其種子能貯藏半年。由於其夏季成熟後易喪失發芽力,宜隨采隨播。生產上通常把果皮去掉直接播果實。一般按10厘米×20厘米株行距播種,覆土厚度為種子或果實直徑的1-3倍。約6個月開始發芽,1年左右苗木出圃。用500×10
-6ABT2號生根粉或500×10
-6赤黴素浸泡種子1小時後再進行播種,3個月時發芽率為65-70%,6個月時發芽率為85-90%。發芽後移苗,再過3個月苗木即能出圃。出圃時平均苗高15厘米,平均地徑0.3厘米。
無性繁殖:從3年生和10年生母樹上採集當年萌發新枝進行了扦插和嫁接對比試驗。無論是扦插還是嫁接,從3年生母樹採集的當年生枝條,其成活率均顯著高於10年生母樹。以紅壤心土為基質並用0.2%
高錳酸鉀消毒,用200×10
-6赤黴素浸泡穗條2小時後進行扦插效果最佳,打插成活率達70%以上:接穗用500×10
-6ABT2號生根粉浸泡1小時後,採用切接法進行嫁接效果最佳,嫁接成活率達50%以上。
主要價值
深綠山龍眼種子含澱粉,中國雲南景頗族民眾常食用;樹皮和果皮可提取單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