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食用價值,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子實體中等或較大, 高10-20cm。菌蓋近鐘形,具網紋格,上面有灰黑色惡臭的粘液(孢體),淺紅至橘紅色,被粘液覆蓋,頂端平,紅色,並有孔口,蓋高1.5-3cm ,寬1-1.5cm。菌柄海綿狀,紅色,長9-19cm,粗1-1.5cm,圓柱形,中空 ,下部漸粗 ,色淡至白色,而上部色深,靠近頂部橘紅至深紅色。菌托有彈性,白色,長2.5-3cm,粗1.5-2cm。孢子橢圓形,幾無色,3.5-45μm×2-2.3μm。
生長環境
生態習性:夏秋季在菜園、屋旁、路邊、竹林等地上成群生長。多生長在腐殖質多的地方。
分布範圍
我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湖南、河南、湖北、香港、西藏、陝西、新疆、甘肅、河北、遼寧、黑龍江、江蘇等。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經濟用途:此菌蓋表面粘液腥臭,有人認為有毒或懷疑有毒。其實可以食用,洗去菌蓋粘物,據說煮熟後可以食用,咀嚼酥脆,香嫩,與竹蓀有點相似,不可吃太多,會引起身體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