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淺相宜】 深,晦澀,淺,俚俗。詩貴深入顯出,才見功力。清俞樾《湖樓筆談》:“蓋詩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而顯出。入之不深,則有淺易之病;出之不顯,則有艱澀之患。”唐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則是深入顯出,深淺相宜的好詩:“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谷口”,點題“故山草堂”;“春殘”,點題“暮春”。此後所云,皆歸後所見所感。黃鳥稀、辛夷盡、杏花飛,“稀”、“盡”、“飛”,渲染這些景物隨著春光流逝而消失了。潛台詞是這些花鳥都是無情之物,看到主人不在家,都不辭而去了。三、四句與此卻作了強烈對比,而今才看到這可愛的幽竹,始終如一的忠誠品質,不改清陰等待自己歸來。幽竹清陰的“不改”,與花鳥“稀”、“盡”、“飛”的“改”,是何等的不同啊!“清陰”喻高尚品質。物背著人的態度,有“改”,有“不改”。人呢?此詩可謂“深入而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