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丘陵

深海丘陵

深海盆地中的低緩的圓丘形的形態,在所有大洋盆地中都有分布,但是在太平洋中分布最普遍,太平洋海底幾乎有一半面積是深海丘陵。起伏平緩的海底隆起區。又稱海丘。位於大洋底部,高度小于海山。一般高出周圍洋底數米至數百米,寬數百米至數千米,側翼坡度為1°~15°,外形多呈圓形、橢圓形,有的呈長條狀延伸。有的基岩裸露,有的覆有沉積物,主要為褐黏土、軟泥等遠洋沉積物質。多數由海底火山作用形成,在3大洋底均有分布。其中以太平洋最多,主要分布在水深3000~6000 m的海盆中;大西洋的深海丘陵多平行於大洋中脊,呈條帶狀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海丘陵
  • 外文名:Abyssal hills
  • 類型:深海盆地
  • 形狀:低緩的圓丘形
  • 分布:所有大洋盆地中
簡介,特點,位置分布,生物分布,

簡介

深海盆地中的低緩的圓丘形的形態。它高出周圍的深海平原的高度可達 1000 米之多,它的底部的寬度可達幾公里。深海丘陵在所有大洋盆地中都有分布,但是在太平洋中分布最普遍,太平洋海底幾乎有一半面積是深海丘陵。在大西洋中脊的外緣,深海丘陵分布也很普遍。深海丘陵的起源
還不緊實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由於深海丘陵有沉積蓋層的覆蓋,因此要取得構成深海丘陵的基岩的樣品是很困難的。
大洋底部高度小於海山的水下丘陵或山崗,簡稱海丘。它一般高出周圍洋底數米至數百米,分布於水深3000~6000米處。單個的海丘底部寬約數公里,側翼坡度為1°~15°,外形多屬圓形、 橢圓形,有的呈長條狀延伸。有的海丘上有兩個或多個峰頂。少數海丘散處於深海平原之上。深海平原靠大洋中脊一側,丘陵常成片出現,稱為深海丘陵區。
深海丘陵基岩裸露,有的覆有薄層沉積。一般認為:深海丘陵與埋藏在深海平原沉積蓋層下的原始地形面相當。海丘通常由小型盾形火山和岩蓋構成,是大洋地殼層 2(基底層)的反映。在大西洋,深海丘陵平行於大洋中脊,呈條帶狀綿延。印度洋也不乏深海丘陵。在太平洋,由於其周緣的海溝攔截,陸源物質難以到達大洋盆地,故深海丘陵很發育。

特點

海丘上部幾無沉積物,底部寬約數公里,側翼坡度1°~15°。外形多屬圓形、橢圓形,也有長條狀延伸的。深海丘陵常分布於深海平原向洋中脊一側,在各大洋均有發現,以太平洋最為發育。太平洋邊緣展布著海溝,濁流沉積等陸源物質難以越過海溝輸送到洋盆區,來自上覆水層的遠洋沉積一般為量有限,不足以鋪覆成深海平原,因此深海丘陵約占太平洋洋底面積的80~85%。

位置分布

大西洋洋底,沿著大洋中線,大體北從冰島附近海底開始,往南直到南緯50°附近的布維島,延伸著一條龐大的洋中脊,全長20,000公里。還有多條橫向山脊,它們以中脊為主軸,結成龐大的框架,切劊出一塊塊排列整齊、形狀規則的深海盆地,或簡稱海盆。
此種地形波稱為“棋盤式構造’太平洋洋底〈不包括邊緣海,下同)面積將近大西洋洋底的2倍,有海盆14個;印度洋洋底面積約當大西洋洋底的84%,有海盆7個;北冰洋海盆更少,僅有3個;而大西洋的海盆多數學者認定有19個,為深海盆地最多的大洋。它們以中脊為界,大小不等、深淺不一地分布在大西洋洋底的東西兩側。
西側:拉布拉多海盆、紐芬蘭海盆、北美海盆西加勒比海盆、東加勒比海盆蓋亞那海盆、赤道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
東側:北極海盆、西歐海盆、伊比利亞海盆、加那利海盆維德角海盆、獅子山海盆、幾內亞海盆、赤道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厄加勒斯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

生物分布

西里伯斯海最深處達1萬6千5百英尺(約合5030米),該海域被島嶼和淺灘深海盆地包圍,其中一部分可能數百萬年來與世隔絕。科學家們運用遠程遙控攝像機在這一海域海底進行拍照探索,發現諸多海洋物種在這個核心地帶進化,衍生的物種擴展到海洋其他區域,是許多物種的起源地。
菲律賓南部的西里伯斯海資源豐富,美國和菲律賓的科學家們在該海域發現百餘種稀有海洋生物,深海盆地包括一隻有觸角的橙色蠕蟲以及罕見的黑色水母。
美國媒體17日報導,來自美國和菲律賓的科學家們經過考察,在這一海域探得100多種珍稀海洋生物,其中一些是前所未知的物種。比如一隻幾乎通體透明的海參能通過伸縮自己長長的身體在水裡遊動。還有一隻黑色水母。最令科學家驚訝的是,他們在海底發現一種渾身長刺的橙色蠕蟲,它像烏賊一樣有10隻觸角。“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很可能是一個新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