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靜流: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論文集

深水靜流: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論文集

《深水靜流: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論文集》內容簡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走過八十個春秋了。八十年,春風化雨;八十年,潤物無聲。從新聞學組,到新聞系,再到新聞學院,復旦大學新聞教育以八十年從未間斷的歷史,以日益成熟、健全的新聞理論,新聞史及新聞實務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建設,成就了其在現當代中國新聞教育史上獨特而崇高的地位。《深水靜流: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論文集》收錄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論文集以供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深水靜流: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論文集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749頁
  • 開本:16
  • 品牌:復旦大學出版社
  • 作者:宋超 趙凱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9069150, 730906915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深水靜流: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論文集》是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宋超,男,上海人,1950年5月出生,研究生學歷,碩士,高級記者,教授。曾任解放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社長、解放日報黨委書記、總編輯,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上海市委外宣辦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主任、上海市網宣辦主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宋超是中共十六大代表,上海市八屆、九屆黨代會代表,上海市十一屆、十二屆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宣傳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多次獲中國新聞一等獎、中國新聞論文一等獎、上海市好新聞一等獎,並獲全國圖書特等獎,榮獲中國新聞界最高獎——全國范長江獎,享受國務院授予的政府專家特殊津貼。
1979年至解放日報工作,歷任記者、農村部副主任、黨支部書記、農村部主任、工交基建財貿部主任、解放日報編委、總編輯助理、副總編輯、常務副總編輯、解放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社長,解放日報黨委副書記、總編輯,解放日報黨委書記、總編輯。
2003年1月起,宋超到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任職,負責上海市報紙、廣播、電視、出版、網際網路的管理工作,以及上海市政府新聞工作及對外政府信息發布、上海在國際上的溝通推介工作。曾經成功地組織和領導了上海在美國洛杉磯、俄羅斯莫斯科和聖彼得堡、日本東京、英國倫敦等地的大型溝通推介工作,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
2008年10月份兼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圖書目錄

序: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堅持新聞理論研究的改革創新 宋超
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機關報——《嚮導》 丁樹奇
王中研究新聞學的經過與貢獻 余家宏 丁淦林
新聞定義新探 寧樹藩
談談戰地新聞攝影 曹寵
揭批“四人幫”控制時期《人民日報》的反動編排 葉春華
“新聞即史”論 林帆
開拓創新,重視空白領域與薄弱環節的新聞史學研究 徐培汀
略談通訊寫作的幾種基本表現方法 夏鼎銘
瞿秋白對毛澤東思想的貢獻 姚守中
關於新聞改革的一些理論思考 居欣如
加強報紙評論的幾點看法 張黎洲
推進新聞體制改革的思想武器 董榮華
論現代閱聽人 朱增朴
關於新聞本體的探索 姚福申
關於晚報味 朱家生
參與溝通宣傳——喜讀十七大代表張新實從北京發回的報導 張漢川
“勿忘人民”——穆青新聞思想的靈魂 周勝林
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的實踐與發展 馬光仁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及其運用 丁法章
名譽權案事實真偽的舉證責任及相關問題——評楊義巢訴胡肖瓊侵害名譽權案 魏永征
書籍編輯學研究三題 吳聖苓
試論採訪中的心理感應規律 張駿德
從人民民主的高度推進輿論監督的意義及舉措 童兵
對上海廣播電視事業發展思路和管理模式的探索 趙凱
試析經濟體制改革與報業經營改革的互動 陳桂蘭
報業改革:黨報改革的必由之路 黃芝曉
論中國新聞改革的優先目標——寫在新聞改革30周年前夕 李良榮
做足主流新聞彰顯黨報影響力——關於正面宣傳的一點思考 張家厚
重建上海的新聞信息中心地位 秦紹德
法制新聞是重要的宣傳武器 吳萬里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CHINESE TELEVISION 19791989 Jinglu Yu
把報紙編輯部改造成多媒體新聞信息平台 潘玉鵬
新聞攝影應把視覺衝擊力放在首位 顏志剛
美國新聞傳播法制理念的演進 顧昕
網路廣告價值的體現 程士安
逆向思維與新聞攝影 陳繼超
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初論 陳雪虎
創立新聞邊緣學科 劉海貴
在改革中發展的上海新聞廣播 張海鷹
黨報面臨的一項戰略性課題——上海大學生媒介消費調查引發的一些思考 張子讓 劉鵬 陳紅梅
加強來華留學管理,提升競爭力度 袁雪琴
研究讀者心理學 汪洪洋
中國傳播學的興起、發展與趨勢 張國良
試論電視報導語言 王一敏
視覺文化傳播:對一種文化形態和傳播理念的詮釋 孟建
中國公共關係教育二十年 紀華強
傳播學方法論的第一次衝突及其後果 殷曉蓉
面臨信任危機的美國新聞界 陳建德
如何提高新聞照片的可視性 俞蓓迪
論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黃瑚
新聞攝影要注重表現現場氣氛 周偉明
新聞客觀性三題 黃旦
中國動畫產業迷局解析 郭虹
“攝影,就是你的私生活;私生活,就在你的攝影中!”——中國私攝影論 顧錚
文化身份的生成與再造:從《沙鴦之鐘》到《月光小夜曲》 趙民 陸曄
中國傳播教育如何發展——境外傳播教育模式的啟示 李雙龍
論媒介生態——我國報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若干制約因素 裘正義
變革中的中國青浦農村家庭——把政策交給農民 俞振偉
媒介話語空間的重構——中國大陸大眾化報紙媒介話語的三十年演變 孫瑋
理解霍爾——從媒介功能和新聞真實性的角度看 楊擊
《鐵西區》:歷史與階級意識 呂新雨
用智慧擔負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責任 燕爽
試論科技進步與傳播方式革新 楊敏
《金融時報》社論的國際性與專業性 黃小雄
媒體社會功能的弱化與重建 張濤甫
美國媒體對訊息提供者的保護:職業道德與司法公正的衝突 陳建雲
培養未來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用鄧小平理論指導當代高校新聞類學生的素質教育 蕭思健
《南方周末》與中國消費者權益維護運動 洪兵
“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興起、入憲與廢除 李春
新聞傳媒在風險社會中的功能定位 童兵 馬凌
The Passion of the Director and the Temptation of the Market—a Comparison between Scorsese and Gibson's Christ Movies 劉詠
文化認同與市場邏輯:加拿大圖書出版產業分析 曹晉
網路:自由及其想像——以巴赫金狂歡理論為視角 胡春陽
政治經濟學批判:廣告傳播研究的另類視角 張殿元
京粵兩地文學學者談新聞 許燕
20世紀90年代的西方大眾傳播學研究 廖聖清
能力獵食戰略——動態環境中媒體如何構築競爭優勢 章平
新聞業的話語實踐與專業意識生產——以媒介有關狗仔隊的話語為例 謝靜
在幻境中成長——青年網路遊戲行為研究 楊鵬
權益分割的技巧與市場延展的邊界——電視劇產制模式與國際競爭力關係的比較研究 朱春陽
數位化時代的創意新概念 李華強
媒介序參數:從精神到物質的文化重構 周笑
行為者與觀察者:西方媒體對華報導中的基本歸因錯誤原因分析及對策 鄧建國
“左聯”的組織傳播研究 張大偉
健康傳播發展回顧和展望 王迪
多元與共識——深度報導從業者的職業意識特徵研究 張志安
看得見的手:論市場經濟環境中政府對廣電產業的管制——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為例 沈國麟
從中美比較看我國新聞傳播學學科專業設定中存在的問題 伍靜 劉海貴
Web2.0知情與表達: 以上海網民為例的研究 周葆華
後記

後記

日月如梭,櫛風沐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一步步走過了八十年的歷程。為紀念在八十年的歷史長河中復旦新聞人的辛勤付出,我們編輯了新聞學院教師論文集,收集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新聞學院教師們的八十九篇論文,結集名為《深水靜流》。
本書編輯之時,我們希望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學院)健在的歷任教師從各自眾多的論文中自選一篇有關新聞傳播理論和實務的文稿,並要求在省級以上刊物或正式出版物上發表過。本書的編排以年齡長幼為序,開篇為九十六歲高齡的丁樹奇教授撰寫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機關報——(嚮導)》,集末為學院最年輕的副教授二十九歲的周葆華撰寫的《Web2.0知情與表達:以上海網民為例的研究》。在編輯的過程中,余家宏教授因病不幸離世,本書仍留下他和丁淦林教授合著的論文,以作感念。
本書八十九篇論文涉及的內容有:新聞傳播教學、新聞理論、新聞史、傳播學、廣播電視、新聞業務、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新聞攝影、廣告與公共關係、媒介經營管理、媒介與文化研究、新媒體、媒介化社會等,其中不少論文曾獲中國新聞獎、“新中國新聞事業五十年”優秀論文獎和上海新聞獎等中央、省市級的獎項。本書中論文刊登的時間跨度近六十年,均以當時發表的刊物或出版物的內容為準,僅對個別文字作出訂正。八十九篇論文凝聚了新聞學院幾代教師“好學力行”的心血,也體現了他們對新聞傳播理論和實務孜孜不倦的探索。在此,向老師們表示感謝。
參加本書編輯工作的有:宋超、趙凱、丁淦林、陳桂蘭、黃芝曉、童兵、李良榮、劉海貴、俞振偉、黃瑚、孟建、徐培汀等同志,俞蓓迪同志參與了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復旦大學出版社對本書的出版給予大力協助,亦表謝忱。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序言

八十年,春風化雨;八十年,潤物無聲。從新聞學組,到新聞系,再到新聞學院,復旦大學新聞教育以八十年從未間斷的歷史,以日益成熟、健全的新聞理論,新聞史及新聞實務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建設,成就了其在現當代中國新聞教育史上獨特而崇高的地位。
八十周年院慶前夕,手捧這本厚重的新聞學院教師論文集,我敬意滿懷,欣慰滿懷,更是信心滿懷。個人一直認為,新聞學院最好的產品是我們培養出的一批批優秀的學生,而決定這一產品質量的關鍵,則取決於我們有多少優秀的老師,取決於我們的老師具備何種程度的師風師德、新聞價值觀,知識眼界、理論素養及學術水平。從這層意義上來講,復旦新聞學院有兩筆財富,一是優秀的學生,一是優秀的教師。而新聞學院辦得好壞也取決於這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如何,二是教師們的教學能力如何。其中,對於教師而言,科研水平,論文寫作,是衡量其教學能力的重要方面。手捧這本教師論文集,我在感受到分量的同時,更體會到了復旦新聞學院作為百年名校的名院系,這么多年來之所以能在國內乃至於世界同業中保持先進地位的原因所在,以及諸位同仁為之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