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生物的水層,通常主要是由管水母和某些喜歡群體生活的魚類組成的,有時節足動物、磷糠蝦類、撓足類也會形成深散射層。由於這些生物大量集結於某一水層,因而使這一水層具有散射和反射聲信號的作用,對水聲器材的使用影響極大。雖然深散射層能很好地反射聲波,並能夠在聲納螢幕上清楚地顯示出“假海底”的圖像,但是,組成深散射層的生物彼此卻可能相距幾米遠,往往無法通過攝影、捕撈來辨別其組成,只能從潛水裝置中直接觀察,才能斷定深散射層內某些生物的品種。公海中到處都有深散射層,連北極地帶也有深散射層。據記載,1959年7月,丹麥皇家海軍的赫·沃爾姆海軍上校,在北極首次發現深散射層。當時,赫·沃爾姆上校的軍艦在斯可夫峽灣使用回聲探測器測定海底深度為300米,但用水砣複測時,卻發現這一深度根本就沒有海底。此後,有關深散射層的問題開始受到人們的注意。根據科學家的觀察,深散射層白天一般處於水下200米到700米的深度處,夜間這一水層上升到海面。為了消除深散射層的影響,有人採取發生脈衝後延長接收器接通時間的辦法,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散射層
- 類別:大量生物的水層
深散射層是擁有其他更為始的測量方法,去測量海底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