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非彈性碰撞(deep inelastic collision)是2019年公布的物理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度非彈性碰撞
- 外文名:deep inelastic collision
- 所屬學科:物理學
- 公布時間:2019年
深度非彈性碰撞(deep inelastic collision)是2019年公布的物理學名詞。
深度非彈性碰撞 深度非彈性碰撞(deep inelastic collision)是2019年公布的物理學名詞。公布時間 2019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物理學名詞》第三版。
在碰撞參數比較大的擦邊碰撞下,核反應過程往往是直接反應過程(包括彈性、準彈、轉移反應及各種交換過程),碰撞參數減小後,彈靶原子核作用時間增大,耗散的能量、角動量比較多,交換的質量和電荷增多,出現了深度非彈性碰撞過程,對於中心或近中心碰撞則會有熔合反應等等。低能核反應過程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核反應過程...
中、低能核–核碰撞可有準彈性散射、深度非彈性碰撞及全熔合反應等不同的反應機制。根據研究的需要,可選擇各種靶核和彈核的組合,這種多樣性是重離子核反應的一個獨特的優點。中、低能核–核碰撞不僅是研究原子核高自旋態、產生遠離β穩定線的奇特核以及合成超重核的有效方法,它在原子物理學、材料科學、生物學、...
物理學家將這一過程稱為深度非彈性碰撞或深度非彈性散射。這種過程是一種沒有達到統計平衡的核過程,它具有一系列的由統計非平衡態向統計平衡態過渡的弛豫現象,包括質量、電荷、能量、角動量和中子過剩自由度等方面的弛豫特徵。ρ 值很小重離子與靶核接近於迎面相撞,兩核相互作用時間足夠長,約為10~10秒。於是...
深度非彈性碰撞實驗揭示,質子具有次結構,質子是由三個更基礎的粒子組成,因此證實了夸克模型。剛開始,人們並不情願辨識這三個基礎粒子為夸克,而是青睞理查·費曼的部分子模型。隨著時間演進,夸克模型漸漸被廣泛接受(更多細節,請參閱條目J/ψ介子,人稱“十一月革命”)。夸克模型 在粒子物理學上,夸克模型(英語...
高能反應通常被分為兩個大類:基本粒子對撞與重離子碰撞。這兩大類反應過程中所產生的部分子系統有著較大的不同,並組成了研究強子化機制必不可少的實驗平台。其中基本粒子對撞主要包括正負電子對湮滅、輕子一強子或強子一強子的單舉半單舉深度非彈性散射過程,而重離子碰撞則是核核的高能碰撞反應。如圖3所示,高能重...
深度非彈性碰撞實驗揭示了質子具有次結構:它是由三個更基礎的粒子組成,因此證實了夸克模型。剛開始,人們並不情願把這三個基礎粒子辨識為夸克,而是青睞理查·費曼的部分子模型。隨著時間演進,夸克模型漸漸被廣泛接受(更多細節,請參閱條目J/ψ介子)。質量 雖然下夸克很常見,但下夸克的裸質量尚未被準確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