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行走:中國41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是201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傳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度行走:中國41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 作者:陳傳意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1月1日
- 頁數:350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06361309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深度行走》內容簡介:中國的41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根魂、血脈、心跡、史詩,擁有不可再生的世界魅力。其他三大文明古國文化血脈早已中斷,而中華文明傳延不息。一些遺產也因自然災害、戰亂人禍與風化侵蝕,淵源濫觴,瀕臨滅失……近百年來,這片土地自己的文化味道似乎不濃,異邦文化慢慢侵蝕我們特有的歷史、文化、精神,世界上中國文化卻處處顯現。經濟全球化,任何一個民族若失去文化主體性,國家獨立性也會逐漸喪失。中國的和平崛起,更要堅定、從容而自信地根植於民族文化沃土。作者寤寐以求,一一謁訪,執著探索中國文化來龍去脈、歷代王朝興亡資鑒及天人合一之奧秘,傾情描寫婀娜多姿、清婉柔靜、勃鬱乾坤之畫卷。並以作家獨特的超脫心境,獨特審美,肅峻、冷靜、清朗的文風,交融詩、哲、史,追慕形而上,叫人收穫一份驚喜、豐厚與秉持。
圖書目錄
生命的喟嘆與超越 陳建功 1
歷史的追尋 周明 3
周口店,人類童年的暖巢 1
長城,歷史的長歌 12
殷墟 20
關中黃土長王氣 29
山青青,水清清 39
孔子與泰山 45
武夷,棹歌閒聽兩三聲 57
問道武當 64
天域布達拉 74
羌笛何須怨楊柳 85
雲岡與龍門,跳動鮮卑族血脈 102
精神禪定五台山 112
大足,空谷足音 118
高句麗本末 125
遼河,一躍中原的歷史跳板 137
紫禁城 154
朱棣、朱厚熜、乾隆與天壇 172
一度殞滅頤和園 177
清婉蘇州 185
一抹春陽是揚州 191
悲劇西湖 199
西江絕跡 205
村落皖南一聲嘆 214
平遙春秋 221
客家神話 228
一片碉樓的背影 232
響徹“天地之中” 238
超越民族隔閡的澳門 248
麗江古城 254
香格里拉 262
永遠的九寨與黃龍 267
空翠峨眉,空靈峨眉 273
川西高原 278
天然文脈 284
武陵源 289
地球的心香 294
造化丹霞 301
微言貴州 305
紅河哈尼族 310
寧夏行 314
呼倫貝爾 322
荀門絕響 327
走三峽 339
後記 345
參閱文獻 349
後記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僅有寥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是自然文化之精粹,人類文明肇始、發展與延續之見證。中國41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誕於美麗的中華大地,源於中華民族的神聖開創,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心跡、血脈、根魂、史詩,都有一種超越時代的價值,呈現不可再生的世界意義。然而,江河晝夜,逝者如斯,一些遺產因自然災害、戰亂人禍與風化剝蝕,淵源濫觴,瀕臨滅失……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樓宇烈先生近年不斷呼籲:如今放眼望去,中國領土似乎沒有多少自己的文化了。世界上中國文化卻處處體現,只是我們自己認識不到它的價值。市場經濟導致物化越來越嚴重,人越來越淪為物的奴隸,一些文化進來了,慢慢侵蝕自己民族特有的歷史、傳統、精神,而自己的一些文化“出主而入奴”,甚至淪為其他文化的附庸。經濟全球化,文化絕不能全球化。維護多元文化,更要堅定、從容而自信地捍衛民族文化主體。經濟全球化,任何一個民族若失去文化主體性,國家獨立性也就會逐漸喪失。中國和平崛起,走向現代化,只有根植自己的文化沃土才是戰略。堪為卓識,振聾發聵。
作者誠惶誠恐,寤寐以求,對這41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一一謁訪、追溯、考察,歷經十餘載,完成一次漫長的生命之旅、心靈之旅與文化之旅。通過行走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長城、殷墟、始皇陵與兵馬俑、都江堰與青城山、曲阜孔廟孔府孔林、武當山古建築群、布達拉宮及大昭寺與羅布林卡、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五台山文化景觀、大足石刻、高句麗王城與王陵及貴族墓葬、明清皇陵、承德避暑山莊、故宮、天壇、頤和園、蘇州古典園林、杭州西湖、廬山文化景觀、皖南古村落、平遙古城、福建土樓、開平碉樓與村落、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澳門歷史城區、麗江古城29處世界文化遺產。還有泰山、武夷山、黃山、峨眉山與樂山大佛4處自然、文化雙遺產,孜孜探索中華文化的來龍去脈、歷代王朝興亡資鑒及天人合一之奧秘。通過一個個古老物象,一個個滄桑遺存,記述黃河文明、長江文明與草原文明的盛衰,透視中華文化的淵源、悠久與魅力。通過跋涉讕滄江、金沙江、怒江三江併流區域、九寨溝、黃龍溝、大熊貓棲息地、武陵源、三清山、江南喀斯特與丹霞地貌8處世界自然遺產,以自我視角,自我感悟,努力展示一幅勃鬱天野、婀娜多姿、不可染指的萬里畫卷,傾訴人與自然相依為命之真諦。努力以考古實證、文獻探究、文明發現與文學感悟,探索自然文化之奇觀,品聞乾坤生態之清香。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當人們將目光投向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義大利的威尼斯,法國的凡爾賽,中國的世界遺產早已是全人類擁有的了。
行走在這些世界遺產間,叫人真切體會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深切滋潤,觸摸華夏文化的偉岸基石,也冷靜思索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及歷史糟粕。
行走在這些世界遺產間,叫人真切體會到道家思想的浩渺曠遠,道為“天地之母”、“萬物之宗”,中國哲學之淵源,老子要求統治者效法天道、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高瞻,及對當時社會弊病的極度憤怒、萬般失望與尖銳抨擊。老子雖有反對天命論之主流,卻有唯心主義之局限。
行走在這些世界遺產間,叫人真切體會到,正因儒、道兩大文化陣營亦存缺憾,古印度佛教才乘機在中國落地生根,形成與儒、道並駕齊驅的三大文化主幹之一、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國佛教文化。
《周易·賁卦》曾對文化精闢解釋:“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誠然,中國遠古文明、歷史文化數千載傳承不絕,世界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文化血脈早已中斷,而我們風采依然,精神不廢。歷史終歸是歷史,是客觀存在,歷史沒有不對的,不對的是我們往往不注重歷史,不參鑒歷史。而文化終歸是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真正的文化沒有錯,錯的是我們往往藐視文化,自以為是。中國封建社會或政治黑暗,或窮兵黷武,或四分五裂,終因文化一脈相承未曾中斷,而使這個泱泱古國終歸大統。如隋唐覆亡後,依然是中國,宋遼金元明清,江山易主,仍一樣是中國。而羅馬帝國亡了,以後就再沒有羅馬了。中國歷史文化最堪研尋,其源遠流長,讓世界嘆為觀止。正因其博大無涯,我在創作過程中切感力不從心,遇到許多難題,甚至打了退堂鼓。然而,遠古文明、歷史文化的魅力與心勁支撐著我,命我秉持。先後研學了《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周易》《史記》等,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奈秋雨先生的《尋覓中華》、李學勤先生的《追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李學勤講中國文明》、戴選先生的《中國民族邊疆史研究》、鄭欣淼先生的《故宮博物院八十年》、余敦康先生的《周易現代解讀》、呂澂先生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等著述,特別是中央電視台新影中心、《探索‘發現》欄目等製作的《世界遺產在中國》、《世界遺產之中國檔案》等專題,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考古成果、文獻經典等,十分珍貴,如飲甘露,博採眾說,教益深湛。漢代董仲舒有句名言:“《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迭辭。”意思是《詩經》《周易》《春秋》沒有一個確定的共同的解釋,可由每個人自己去體會、去感悟、去詮釋。創作者有創作,欣賞者還有創作,“言外之意”、“得意忘言”,逐漸形成中國文化一個特徵“文以載道”。表現在藝術上。如蘇軾所論:“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欣賞中國藝術,就是創作者和欣賞者的雙重創作,重內涵,輕形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一些疑難,也未過崇先賢,盲從成說,自為有理有據,即行一言,以求暢迭。“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或許,“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由於學問不濟,無異於蘭亭揮毫,草堂賦詩,班門弄斧。一定謬醜百出,恭以討教萬方。
仰承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陳建功,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原書記、著名書法家田滋茂,著名作家、文學批評家雷達、周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著名學者董保華,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總監製馬潤生,作家出版社原副社長、學者潘憲立,吉林通化市市長田玉林,山西晉中市市長吳清海等良師益友,懷瑾握瑜,殷殷教誨,切切指點。讓我鐫記肺腑,終生受用。作家出版社著名編輯王婷婷,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趙寧等,為本書的運籌、勘誤、修正、出版,不吝點撥,勉勵。本書還選用了攝影家譚明、李少白、周梅生、嚴原康、袁輝、陳豪銳、張文黎、馬媛、夏曉軍、韓菲、李海洋等的攝影作品,恭致謝忱。在行走於這些遺產過程中,張梓鐘、餘興鵬、王之卓、夏曉軍、周珺珺、趙宏偉、顧宇、陳旭汀、雷亞龍等,鼎力援手,真誠幫助,付出的辛劬與心血,無不侵潤這“深度行走”的腳步聲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我有生之年,常在心中默誦詩經這一佳句,表達對他們的不盡感激。
辛卯年端午於北京
作者簡介
陳傳意,生於河南新縣,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後入南京政治學院、中央黨校進修。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我在大別山腹地度過悲喜甜苦的童年,中學畢業便告別依依眷戀的母土,來到偉岸雄峻的塞外邊陲,歷經軍旅二十春秋,又步入地方漫漫求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著有隨筆《當代中國軍旅文化(上下)》(與塗國政合作)、散文集《心中永存的珍珠》、《靜泊長河》、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作品、長篇報告文學《天地人心——中國打假治劣備忘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