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斷裂

深大斷裂

深大斷裂是規模巨大向地下深切而且發育時期很長的區域性斷裂。又稱深斷裂。其切割深度可達下地殼,甚至切穿地殼伸入地幔。區域延伸可上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深大斷裂一般是各級區域構造單元的分界,把地殼分割成運動特點和構造各不相同的地塊,並與構造單元相應發展,或在不同構造時期一再活動。最早的一些深大斷裂出現在元古宙初。深大斷裂由А·В·裴偉於1945年提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大斷裂
  • 外文名:abyssal fault
  • 別稱:深斷裂
  • 提出人:А·В·裴偉
  • 提出時間:1945
  • 實例:東部郯城—廬江斷裂帶
研究意義,分類,實例,

研究意義

深大斷裂可以是連線地殼和上地幔的通道,成為不同時期、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岩漿活動帶。相應地,也常常是區域性內生礦床成礦帶,常常控制了構造-沉積單元,所以深大斷裂兩側的沉積建造的組成、岩相和厚度也是不同的。深大斷裂的研究主要根據區域地質的情況以及地球物理勘探和天然地震資料的綜合

分類

按深大斷裂的位移方式可分為4類:深正斷層,深開斷層,深平移斷層,深逆沖斷層。深正斷層形成裂谷型構造,如貝加爾湖,萊茵河,東非裂谷,洋中脊裂谷。這些深大斷裂是在拉張條件下形成的。深平移斷裂在各構造區都有分布,但形成在某些地質時期(如地槽中的深大斷裂是在造山期形成的)。深逆斷層發育在地槽帶的中部和邊緣,如環太平洋造山帶。
岩石圈的各層圈之間都可因應力集中而發生層間滑動,形成深淺不一、長短各異和斷續延伸的順層滑動斷裂組合。它們常與陡傾斜斷裂相連,由淺部向深部變緩,最後轉入層間滑動。它們有時表現在同一斷裂在穿過不同岩石地層時呈階梯狀形式。因而可以推測,在地殼和岩石圈剖面上,深大斷裂表現為大小不同的陡傾穿層滑動斷裂和順層滑動斷裂的組合形式。

實例

縱觀我國東部裂谷系中松遼、渤海灣、江漢及南海等幾個重要的含油氣盆地發現油氣田的分布與盆地中斷開基底、地殼或岩石圈的深大斷裂有相伴出現的現象,分析深大斷裂與沉積,構造,地溫場及壓力場的相關性後發現:深大斷裂控制了沉積體系及沉積相帶的展布,控制了地溫場的展布;從而控制了油氣藏形成條件的生、儲、蓋因素。
中國重要的深斷裂有:雅魯藏布江深斷裂帶,台灣大縱谷深斷裂帶,額爾齊斯深斷裂帶,西拉木倫深斷裂帶,北祁連深斷裂帶,阿爾金深斷裂帶,龍門山深斷裂帶,東崑崙深斷裂帶,金沙江-紅河深斷裂帶,班公錯-怒江深斷裂帶,郯城-廬江深斷裂帶,滄州深斷裂帶,吳川四會深斷裂帶。
深大斷裂思想在20世紀50、60年代對中國地質學界有很大影響。當時認為深大斷裂基本上都是陡直下切的。70年代以後的大量深部地質資料說明,更多的以前所劃分的深大斷裂並不是切割很深,而是向下變緩,或是向下消失。提出深大斷裂說的裴偉也於70年代對其原先的觀點有所改變,強調順層拆離或低角度逆沖斷層在區域構造中的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