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捷運9號線西起南山區東部,經過福田區的北部,到羅湖區文錦路,呈“幾”字形結構布局,連線紅樹林、下沙、梅林以及萬象城、東門,全線共設車站22座,線路全長約25.46km。22座車站中有19個展示空間(其中1個為流動藝術櫥窗空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圳9號線捷運壁畫
- 外文名:Shenzhen Subway Line 9 Mural
- 位置:廣東省深圳市
- 服務類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公共藝術品
- 所屬系統:深圳捷運
- 車站總數:22站
- 展示空間個數:19
基本介紹,作品信息,
基本介紹
深圳捷運9號線(梅林線)是深圳捷運運營中的八條線路之一,線路起自紅樹灣南站,止於文錦站,全長25.38km,共設22座車站,其中10座換乘站。9號線全部為地下線路。9號線聯繫文錦、紅嶺、泥崗村、梅林、景田、車公廟、紅樹林等片區,是聯繫特區內主要居住區與就業區的局域線。於2012年8月動工,已於2016年10月28日通車。
作品信息
紅樹灣南站
作品名:《我們在這裡》We're Here
作者:黃楊
黑臉琵鷺是世界級珍稀候鳥,在全球僅剩3000多隻。畫面主體是由其中三隻構成。它們巨大的身形與遠處深圳灣海岸線風景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以誇張的藝術手法給予公眾強有力的視覺衝擊和記憶,傳達出一個清晰有力的訊息,黑臉琵鷺就在這裡,深圳灣紅樹林是它們僅存不多的棲息地。這也是深圳作為一個城市生態環境良好的標誌,愛護黑臉琵鷺,愛護我們自己,我們在這裡。
深灣站
作品名:《水乳交融》
作者:文華權
作品利用色彩斑斕的貝殼粘結成水乳交融的樹林,反映出深圳濱海城市特色,同時表達了中華民族向來珍重“飲水思源”的感恩情懷,也寓意著改革開放後深圳特區的華麗“蛻變”。
下沙站
作品名:《共生體》Symbiosis
作者:吳 帆
《共生體》是一組以手工編制為主體的大型金屬纖維藝術作品。底部造型以植物根部形態為基礎,變化為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態,外部採用各種不同形態的植物的葉與種子構成一組相互關聯、相互融合、共同生長的生命共生體,寓意下沙地域文化中的人情與事故、風土與風俗,都因這一片水土而發生關聯,並最終融為一體。從更廣義的概念上來說,作品象徵人類與自然之間歷經千萬年,早已融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倡導生態與環保的理念。
香梅站
作品名:《家》 Home
作者:張曉靜、陳洲
作品收集了來自全國各地一千多塊不同大小、顏色的門牌,它們承載著深厚、悠久的歷史,美麗深刻的地名呈現著燦爛豐富的地方文化。這些消失的路名在深圳的公共空間得到了保留、接納和呈現,也突出了這座城市的開放和包容。
梅景站
作品名:《美林》
作者:李佛君
作品以花瓣點點為核心元素,以表現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環狀圖形展開,層層遞進,幻化無窮,輔以變化絢麗的色澤構成整體視覺感觀,以現代的設計元素展現國學的新意與時代氣息,傳揚高遠的新式東方美學。
下梅林站
作品名:《輕輕地走過》A Walk of Green
作者:吳德灝、李小佩
作品描繪了一幅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的林間景象:嘰喳的鳥兒、慵懶的貓兒、層疊的翠綠、逸靜的林蔭……在這繁忙的都市生活中, 希望這一米青翠、一絲悠閒能讓步履匆匆的人們放慢腳步,輕輕地去體驗這份寧靜……
梅村站
作品名:《凌寒留香》
作者:劉吳鋼
作品題材來源於站點周邊梅林山公園的梅花林。公園梅林蔥鬱,樹影斑斕,爭榮景秀。作品利用廢棄金屬材料進行創作, 暗喻梅村建設者的堅毅精神和守正不阿的開拓情懷。 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堅韌不拔,凌寒留香,奮勇當先,自強不息是梅花的精神品質。
上梅林站(流動藝術展空間)
“捷運美術館”主題概念是在深圳市政府大力推動“文化捷運”建設的背景下產生。歷經一年多的公開徵集、專家評選、公眾展示、協同創作流程,以固定藝術牆展、捷運“小百科”展(7、9、11號線63個站點)、流動藝術櫥窗展的形式構建而成。
孖嶺站
作品名:《南國瓷話》
作者:王長興、李青 助手:閆先科
陶瓷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創造之一,是“石”與“火” 的藝術,承乎美學、關乎生活,與人類文明形影相伴。深圳移民文化由來已久,其陶瓷史呈現特殊的多元性格。《南國瓷話》提其器型、煉其色彩,用現代高溫彩釉的工藝語言予以全新表現,以“火”代筆、以“石”作色,繪就一曲“以瓷頌瓷”的華美樂章。
銀湖站
作品名:《凝固的綠色》Solid Green
作者:張凱琴
深圳獨特而優越的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植物物種。“一片樹葉也算得上是一棵樹的名片,辨別樹葉的形狀、顏色、大小,葉脈的分布,葉面和葉底的質感,葉片的排列方式,是我們認識一棵樹的途徑之一。”(摘自南兆旭《深圳自然筆記》P102)
泥崗站
作品名:《城市物語》
作者:王海同
現代城市中的人就是生活在一片“物”的海洋里。工業革命以來,“物”不只與我們的使用相關,更是消費行為的目標。消費品的更新,好像代替了時間的流逝, 我們來不及關注,時間在“物”與“我”之間留下的微妙痕跡。作品所要呈現的,不是丹托所謂“尋常物的嬗變”,而是尋常物本身。
紅嶺北站
作品名:《深圳記憶》(1980-2015)
作者:武定宇 盧遠良 魏鑫
作品通過收集特定時期有價值的深圳報紙,以特殊工藝技術進行組合切割,再使用琉璃鑄造工藝封存每個年輪式“記憶單體”,以集合的形式共同講述文本語境中特定的“深圳記憶”。
園嶺站
作品名:《家鄉味道》Home Cooking
作者:張凱琴
“家鄉味道”有兩層含義:一是籍貫不同的移民帶來的故鄉風味,二是深圳作為新的家園多元融合的味道。心的方向是遠方,但胃的方向總是朝著故鄉。面,是平民的美味。每個人的心底都有叫人懷念的那一碗,或酸辣、或鮮香,一如這座城市,匯集了四方人,也混合了南北口味,一口熱湯和熟悉的滋味,讓人身在異鄉也能通過味道短暫地與故鄉重逢。
紅嶺站
作品名:《綻放》
作者:王至文
這件玻璃作品由穩定的三角形排列而成,色彩變化豐富,淡淡的,甜甜的,像水果糖一般。畫面讓八十年代那曾經的“大家樂舞台”畫面感再度浮現,這裡承載著百萬打工者的記憶和夢想,也是深圳人積極快樂、熱愛生活的態度呈現。
紅嶺南站
作品名:《歡樂時光》HAPPY HOUR
作者:David Gerstein( 大衛 格斯坦)
作品建立在素描及繪畫的基礎上,黑色與彩色形成對比,所有細節放在一起形成一種運動要素。作品寓意著鹿丹村的化繭成蝶給鹿丹村帶來歡樂時光的場景。
鹿丹村站
作品名:《捷運一刻》
作者:楊 京
作品體現的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城市捷運交通樞紐場景。內容選取了深圳捷運特有的“幸福的紅雨傘”公益行動,用大色塊概括的描繪了捷運志願者及工作人員用心創造、傳遞愛和文明的場面,體現了捷運的便捷與工作人員貼心的服務。
人民南站
作品名:《南國風情》
作者:袁機、袁機美術館
作品運用袁機(1924-2012,深圳羅湖籍)的國畫素材,使用新材料進行展示保存,以此向深圳的繪畫大師致敬。袁機隱居深圳20多年,是深圳本土走出的嶺南畫派畫家,生前深居簡出,生活十分簡樸、潛心作畫。1946年《中國美術年鑑》收錄了袁機的作品。
向西村站
作品名:《握手樓》
作者:Nicolas Deladerierre
“握手樓”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建築形式,為節約土地,樓房相互緊貼以至於樓間可相互握手,因而得名。深圳的握手樓多見於城中村,如上下沙、白石洲、向西村等等,這些樓房見證了深圳從小漁村而來的發展歷程。作品試圖呈現握手樓中的日常生活百態,描繪城中村常見生活場景。
文錦站
作品名:《神奇的地下世界 》The magical underground world
作者:余元楓 馮天成
這件畫中畫作品描繪的是幻想中色彩繽紛縱橫交錯的地下世界和其中的居民,1000多個地下生物散布在巨幅畫面的各個角落。陶瓷蘑菇釘鮮艷光潔又互相映射的釉面特別適合來展現兒童創作的純粹性和神秘感。《神奇的地下世界》來自深港兩地小朋友的腦海和畫筆。蘑菇釘是小朋友們熱愛的創作工具,操作簡單,變化無窮。在捷運里展現兒童的精神世界,是對成人世界的一種反思和召喚,願我們永遠有一顆未泯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