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鎮境內的龍宮古。龍宮村早先的居民為楊姓和龐姓,現已無存。據該村《陳氏宗譜》記載:始祖陳忡良(1091——1153)於北宋末年由新昌平湖遷居龍溪,也有近千歷史。全村現有600餘戶,保存著數座古民居、三座雕刻精美的古祠堂、多處古庵廟、幾段古道、四座古橋、十餘棵古木等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深圳龍宮村
- 外文名稱:Longgong Gucun
- 別名:龍溪
- 行政區類別:村
建築特色,歷史,
建築特色
進村就能看到的古祠堂,與寧海別處的祠堂建築設計不一樣。它有前後兩個天井。祠堂的戲台、兩廊都是精美的雕刻。祠堂中堂現在還掛著長十餘米的樹根大龍。
從村中流過的橋坑中有胸徑5.6米的楓楊龍樹。村前有數道生態壩的龍宮溪是村中最佳的自然景觀。
龍宮村所在是一塊高山盆地,周圍排列著五座高山,東南為外崗尖,南為大虎尖,西南為小虎尖,西北為第一尖,東北為四尖頂,南面兩個水口分別有獅子頭和白象頭分居東西。其中第一尖即鎮亭山,在漢代是與姑蘇山、會稽山並列的名山,自晉代至民國,均是寧、紹、台界山。 從鎮亭山流下大最大最長的溪流,就從村西到村前流過,而後過西溪到寧海南門大溪。
在大溪的南面有一支流,稱山坑溪。溪中有數個龍潭和香岩泄、小放泄、大放泄等瀑布。
歷史
村內有育英書院,為寧海北鄉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村內保存較好的古民居中有兩個道地,都是“五世同堂”的。村西北2公里處有龍宮庵,又名集福院,俗呼龍宮大庵,建於明正統九年,現尚存。
村西有深水潭,稱石龍竇。光緒《寧海縣誌·龍潭》載:“龍宮嶼竇在石鄙壁下,世傳龍於此出入,其輾轉挨擦處有痕,下為大湫,不知潭所從來,竇水瀉下,噴澈如飛練,崖上有 ‘石龍竇’三字。”潭稱龍潭,因稱水潭所在之溪為龍溪,並以龍溪名村。後以石龍竇邊怪石崢嶸,呈宮殿狀,明正統十三年(1448)改稱龍溪為龍宮溪,村亦改稱龍宮,以至於今。
沿溪還保存著漢代的石砌古道(見《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