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創辦於1984年9月,當時聘請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先生擔任所長,並從國內的幾所重點大學招聘了一批研究人員。國學所在深大建校之初的上個世紀80年代,為學校的文科建設、特別是傳統學術研究的積累,為提升學校的學術聲譽,做出過重要的貢獻。在湯先生的帶領下,國學所在成立初的數年間,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情:一是創辦了大型國際性學術集刊《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先後出版4輯,發文百餘篇,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過廣泛影響。二是搜求古舊書刊,購進包括《磧砂藏》等在內的一批珍本特藏,建起了一個文史資料室。三是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協調會議,集中一批中心城市的知名學者制定規劃,對發動80年代後期國內的“文化熱”起了重要的作用。四是和國家教委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聯合舉辦了兩屆國際“中國學”研討班,為全國30餘所高校培訓了一百多名從事比較文化和漢學研究的青年教師。五是和海外學術界建立起了廣泛的聯繫,特別是和香港的幾所大學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六是在古籍整理方面,參與了廣東高校“嶺南叢書”大型項目,並在古籍整理的電子化方面做了一些奠基性的工作。
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在多年的積累和發展之中已經聲播海內外,在國內同行中有較高的聲譽和較大的影響,是一個發展比較成熟的研究機構。國學研究所的學術目標明確,研究方向設定合理,既兼顧到了歷史傳統和學術積累,也充分考慮到了地區的優勢和發展前景,比較現實,也比較具有可操作性。從人文社科基地建設的實際需要而言,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對建設廣東文化大省和提升深圳特區的人文品位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隨著廣東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深度化,人文精神問題、傳統文化問題的重要性都將顯現出來,國學研究對於經濟發達的地區來說,不但需要,而且可以先走一步,進行現代化的探索。
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已有20多年的歷史,雖然人員有些變化,勢頭也時有起伏,但作為國內最早打出“國學“旗號的研究機構,其意義和影響是深遠的,它的學術活動也從未中斷過。就近期而言,最近幾年來所開展的主要活動有:一是作為合作單位,參與了由北京大學牽頭的《儒藏》工程(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和中山大學等單位共同負責《儒藏》(精華本)子部38種古籍的整理點校。二是和清華大學人文研究所合作,創設了國際性的“東方人文論壇”,已成功舉辦四屆,先後邀請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台灣著名學者韋政通先生、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台灣著名學者劉述先先生做主講人,同時來自美國、台灣、香港等境外地區和內地著名大學的學者參與了論壇活動。三是用以書代刊的形式,編輯出版了高水準的系列專題學術論集,由清華大學出版社連續出版,已經出版《文明對話》、《全球化時代的儒家倫理》等。四是召開了全國性的“西方學術背景與當代中國哲學研究學術討論會”,協辦了由武漢大學等單位主持的兩個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五是在文學院的五個本科專業中設定了人文學分板塊制,開出兩大系列、15門左右的任選型必修課程,初步建立起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同時面向全校推出了以選修課為主的人文基礎類課程,拓展課堂教學與校園人文建設聯繫的渠道,為創建國家級人文素質教育基地打下了基礎。六是策劃和主辦了兩個系列的人文學術講座活動,一個是以校外學者為主要講者的人文系列講演,先後邀請了饒宗頤、龐朴、張豈之、王蒙等著名學者;另一個是以本校教師為主體的會讀式的講談和討論。七是加大了圖書資料的建設力度,近5年已累積投入150多萬元,增購了《四庫存目叢書》、《韓國經學資料集成》等大型的套書,國學研究方面的專業藏書已達到10萬餘冊。八是在當代新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的經典詮釋、宋明時代的地方儒學(嶺南、湖湘等)、道教史、易學史、域外漢學等專題領域取得了一批成果,出版專著10餘種,發表論文100多篇,在學術界產生了良好的反響。另外,還先後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標項目等課題。總之,我們已經具備了校級重點研究基地的雄厚基礎。
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依託的學科有哲學、漢語言文學和歷史學3個本科專業,有完備的師資隊伍和完善的教學體系。有哲學和中國語言文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尤其是中國哲學、中國古代文學等學科點有較高的學術聲譽和較大的影響,在國內學術界站有一席之地。
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主要發展計畫:一是繼續保持在當代儒學研究方面的優勢,著重從經典詮釋學的角度來研究和整理儒家的思想和文獻,力爭在理論系統、研究方法、學術特色上創出自己的名牌,在儒學研究的現代化探索方面爭得領先地位。二是加大區域性研究的力度,重點研究明清時代嶺南思想的嬗變和發展,結合廣東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從問題意識、思想觀念、學術流派等方面進行有深度的思想史研究,為地方的文化建設服務。三是繼續發揮深圳的地緣優勢和國際化特色所提供的條件,加強國際性學術交流與合作,密切與港台地區的聯繫,在人員互訪、課題合作、學生培養等方面有更大的發展。四是復辦《國學集刊》(原名《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作為連續出版的年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推出,力爭將其打造成國內有影響的一流國學學術刊物。五是設立國學研究客座教授席位,邀請國內外重點大學的學科帶頭人和知名專家來校講習;設立面向海內外青年學者或博士後人員的國學研究基金,邀請來校做短期學術交流。通過具體運作,在體制上作有益探索,以便與國際接軌。
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就現有的3個研究方向而言,它們可以說各具特色,又有著歷史和地域等方面的優勢,顯現出不同的發展路徑與特點。
一是“當代儒學研究”,這是國學研究所歷史較長、實力雄厚、積累豐厚的長項。本方向在全國的當代儒學研究方面處於重要地位,具有掌握資料豐厚、學術觀念新穎、視野開闊、富有前瞻性等特點。特別是在熊十力研究、梁漱溟研究、牟宗三研究等專題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已出版專著10餘部,發表論文100多篇。通過對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思想的研究,可以積累歷史的經驗,批判總結與繼承前賢的學術成果,尤其是吸取近百年來西方文化影響中國和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過程之中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以為當代的中國文化建設和廣東省的經濟建設服務。
二是“嶺南思想史研究”,首先考慮到了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實際需要。既可為廣東地域文化增添歷史的厚度,又可發揮深圳特區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優勢。《易》云:“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一個富裕文明的廣東,既能推動全國的經濟建設,同時又能為其他地區的改革開放提供文化上的資源。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加強文化建設,發展有自己特色的區域文化和學術研究的品牌。而推展嶺南思想史的研究,極有助於廣東省文化品牌的樹立,這對於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社會的和諧等,都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三是“海外漢學研究”,可藉助地緣的優勢,對近代以來的海外漢學進行研究和整理。我們已具有的特色:一是寬廣的視域,既研究和關注歐洲的漢學情況,也重視二戰後在美國興起的中國研究,同時把東亞地區的漢籍漢典也納入到研究的範圍。二是跨學科的方式,既有從典籍和語言文字人手的偏重於文獻的研究,也有從比較文化和比較哲學的進路所展開的文明史和思想史的探討。三是以當代美國漢學家和古代韓國的漢典作為研究重點。我們先後和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孟菲斯大學漢語中心、澳大利亞阿德萊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韓國外國語大學等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關係,開拓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