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四大名墟

深圳四大名墟是指深圳墟觀瀾古墟清平古墟沙頭角墟。深圳墟是典型的廣府墟鎮,被黃貝嶺、湖貝村、赤磡村、羅湖村、向西村和南塘村等廣府圍村四面合圍。深圳墟東門地區遍布廣府騎樓和廣式建築,如廣府嶺南建築風格的思月書院和風貌街等。清平古墟興盛於清朝嘉慶年間,與觀瀾古墟、東門老街、沙頭角老街並稱深圳四大古墟,是廣府唯一現存清代風貌的河墟。觀瀾古墟、沙頭角墟是深圳客家古墟市,是近代客家建築的全新實驗類型與精華。

基本介紹

歷史由來,文化保護,

歷史由來

墟市是一種典型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商業活動,由農民、商販、小手工業者共同參與,習而成俗地形成定點、定時進行商貿活動的市集。早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新安縣誌》中就有記載,當時的新安縣內(含香港)共有28個墟市。到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新的《新安縣誌》(含香港)記載的墟市數量增加至37個,新增了包含王母墟、沙井墟在內的11個墟市(原康熙《新安縣誌》記載中的4個墟市已廢止)。
深圳地區的墟市在大多在明清時期出現,在清末民初由於西方商品經濟帶來的衝擊,墟市的發展達到頂峰——“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交易最繁盛、也是商業發展達到最高潮的時期。”如今東門步行街(深圳墟),連同觀瀾墟、清平墟和沙頭角墟一起並稱為“深圳四大名墟”。

文化保護

自2017年起,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根據深圳歷史資源特點制定並通過《深圳市歷史風貌區和歷史建築評估標準》,於2019年年底公布了《深圳市歷史風貌區(第一批)和歷史建築(第二批)保護名錄》(下稱《保護名錄》),第一批公布的26個歷史風貌區里,涵蓋了古城、古墟、古村,包含海防文化、鹽運文化、墟市文化、民系文化等,體現深圳作為千年嶺南重鎮、深港澳文化之根的重要地位。其中,古墟占有7席,分別是現存面積最大,有著千年蚝鄉歷史的沙井古墟;與深圳墟同列深圳四大古墟的觀瀾古墟、清平古墟;約200年歷史,作為龍崗發源地的龍崗老墟;曾是大鵬片區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王母墟;聚集疍家漁民,作為深圳濱海漁村縮影的南澳墟;以及民國時期公明人口最集中、最繁華熱鬧的騎樓商業街公明老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