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泥塑

淮陽泥塑

淮陽泥塑是河南的中國民間泥塑藝術。淮陽古為陳國,傳說是上古伏羲女媧結合,及女媧用泥造人的地方。至今淮陰泥塑中仍有形如“人祖”猴的作品。淮陽城北有座太昊陵,每年農曆二月二民間舉行太昊陵廟會。人們將之作為辟凶、納吉求子的吉祥物。泥泥狗是淮陽泥塑中有特色的一種。其造型多古拙神奇。現在淮陽縣城東北的金莊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陽泥塑
  • 外文名:Huaiyang Clay
  • 起源時期:伏羲、女媧時期
  • 所屬地區:中國·河南·周口·淮陽
歷史起源,製作工藝,學術價值,文化傳承,地圖信息,

歷史起源

泥泥狗,起源於伏羲、女媧時期,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伴隨著宗教祭祀和古老的民俗而誕生,並傳承至今,是周口市淮陽縣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瑰寶之一。
淮陽泥塑
泥泥狗與我們的祖先太昊伏羲氏緊密相關。有很多跡象表明,伏羲很可能把“狗”作為本氏族的原始圖騰來崇拜過、信仰過。早先人們曾經把狗看作是上天派下來拯救生靈的保護神,把伏羲也看成是半人半犬的神。伏羲的“伏”字就是“人”與“犬”合成的,所以淮陽人為了表達對這些泥製品的喜愛,就叫他們泥泥狗,用泥泥狗來表達對人祖的尊敬。
1983年1月,中國美術館展出的《河南省民間藝術展覽》中,“泥泥狗”一亮相便引起了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太昊陵“泥泥狗”是“真圖騰”、“活化石”、“現代的古文物”的美譽開始不脛而走。

製作工藝

打泥
通常是在淮陽境內的河邊去挖一種粘性很大的膠泥,這種膠泥可塑性很好,易於著色。是製作泥製品的原材料。然後通過用粗木棒敲打糅合,進一步提高膠泥的粘性與可塑性。
搓坯
按照泥泥狗的成品的大小規格,挖一塊和好的膠泥,用手把膠泥塊搓成形狀大小都與成品相近似的坯子。製作胚子的過程完全依靠手感與經驗。
成型
有用膠泥翻制的模子,將製作好的胚子放到模子中去,均勻壓制;也有泥泥狗(多見於大型的)是直接徒手捏制的,先捏制出主體造型,再捏制出小件需要依附在主體上的造型 ,然後通過在接口出抹水增強膠泥粘性,進而將附屬檔案固定在主題上。然後用小竹籤刺出面部造型或身上的立體紋樣。
染色
把染衣服用的黑色染料“煮黑”加上皮膠,放在大鍋內攪拌使染料充分溶解,放涼,再把晾乾的泥胚放在鐵質的笊籬中,快速侵入染缸,並立即撈起。也有把泥泥狗放在一個容器里,往上淋澆黑色染料,等泥泥狗染得通體發黑後,再拿出來曬乾。
點花
染色後的泥泥狗再次晾乾之後就要點花了,點花用的工具不是毛筆,而是削成斜面的高粱稈,根據泥泥狗大小的不同,要選粗細不同的高粱桿,點花時要注意力度,角度以及高粱筆上顏色的多少。

學術價值

淮陽泥泥狗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泥泥狗”是民間美術園地里攜帶有遠古生命基因的長青樹,這種稚拙的古代藝術,純真質樸,藝稚壽高,代表著中國古老文化的一個方面,被稱為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泥泥狗對於研究有著圖騰崇拜的原始社會,及該社會人類生存狀況、風情習俗都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例如泥泥狗”中奇禽怪獸的造型,已超越自然中的現實形體,藝人憑直觀感覺進行創造。那些具有再現“女性生殖崇拜”的紋飾符號,隨藝人本能的直覺感受,施繪在虛幻、神秘的怪異形體上,釋放出一種原始圖騰藝術的魅力,使古老的泥塑藝術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現代感。使人仿佛又回到那個混沌初開的曠古時代。
一些專家從人類學角度解讀泥泥狗,如半人半猿的“人祖猴”,表現從猿到人的演變;“母子猴”,反映母系氏族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現象;“貓拉猴”,表現古人已從“族內婚”走向“族外婚”;“獨角獸”誇大的男性生殖器,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產物,由單性崇拜發展到雙性崇拜。
“泥泥狗”藝術的存在,實質是一種原始藝術的延續和拓展。作為中國民俗文化中的一種極為典型 、罕見的民間藝術,它真實地記錄了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並折射出當地民間藝術與原始藝術之間同構互滲的血緣關係。

文化傳承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關注這項民間藝術形式的人越來越少了,藝人生活狀況不容樂觀。淮陽泥泥狗終身藝術成就獎獲得者房國富先生,淮陽泥泥狗民間藝術大師任國倫先生,他們都是淮陽泥塑的權威,也是淮陽泥塑存在的頂峰,但他們的生活卻不盡如人意,泥塑手藝都面臨著後繼無人。
淮陽泥塑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Enactus團隊發現了這個問題並成立幫扶項目小組,決定幫助房國富和任國倫兩位泥泥狗老藝人,切實提高他們的生活條件,提高泥泥狗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人來研究欣賞這項民間藝術,讓這項民間藝術瑰寶能夠源遠流長。

地圖信息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羲皇文化廣場81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