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朝,我國沿海從東北到西南擁有諸多媽祖廟,而就其規模與皇家重視程度,惟有四大媽祖廟為全國之最,它們分別是江蘇淮陰媽祖廟、福建湄洲媽祖廟、台灣北港媽祖廟和天津媽祖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陰媽祖廟
- 位於:沿海從東北到西南擁有諸多媽祖廟
- 時間:公元1508年
- 地位:五水交匯
介紹,由來,媽祖傳說,歷史上的淮陰媽祖廟,
介紹
淮陰媽祖廟的設立原由 也許人們不禁要問,原本是沿海地區供奉的媽祖怎么會“跑”到江蘇內陸地區淮陰,且成為全國四大媽祖廟之一呢?其實,媽祖不僅“護佑”海運,還更“庇蔭”內陸河運。作為秦朝始設的三十六個郡縣之一,且又是淮河下游“五水交匯”的淮陰,素有“洪水走廊”之稱謂。而“五水交匯”的“匯”字,一望便知是個會意字,意思是“以淮陰為中心而交匯”的。遠在宋、元、明三朝,海運尚未興盛,內陸河運便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淮陰又扼京杭大運河南北漕糧運輸之咽喉,歷來為皇家所重視。?
由來
元、明兩朝,淮河屢屢泛濫,加之黃河數度改道奪淮,淮陰因此常常淪為澤國,更為嚴峻的是作為貫通南北漕運的京杭大運河也因多次被沖毀而中斷運輸,直接影響到我國南方諸省的貢粟不能按時運抵京都。為此,明成祖朱棣曾企求“太山之神”(即媽祖前身)能護佑漕運的暢通與黎民百姓的安寧,留下了“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的詩句。?
也因此緣故,明正德三年(即公元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於淮陰碼頭鎮復建 “惠濟祠”,供奉“太山之神”之像位,企求她能“惠協正慶,濟接萬民”,並於正德十四年(即公元1519年)南巡淮陰漕運時駐蹕祠內。
?
媽祖傳說
媽祖由人而成神的由來 至清順治年間,世祖皇帝敕封“太山之神”媽祖為天妃。康熙十九年(即公元1680年),清聖祖康熙大帝南巡淮陰駐蹕碼頭鎮,特敕封“惠濟祠”內供奉的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聖母”,這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由皇帝將媽祖由天妃正式擢升而敕封為“聖母”的。在淮陰,至今還有許多人將“惠濟祠”內供奉的媽祖不稱為媽祖,而是仍很固執地稱為“娘娘”或者“奶奶”,將“惠濟祠”不稱為媽祖廟,而是稱為“娘娘廟”或者“奶奶廟”,並還牽強附會出“乾隆之妹隨乾隆南巡遇洪水死於淮陰碼頭而葬於惠濟祠旁,乾隆特傷感,因而建祠供奉”這么一段悽美的傳說。?
清雍正五年(即公元1727年),世宗皇帝將“惠濟祠”內供奉的媽祖敕封為“天后聖母碧霞元君”。清乾隆二十二年(即公元1757年),高宗皇帝於南巡治理淮河而第三次駐蹕淮陰碼頭鎮“惠濟祠”時,將“惠濟祠”內供奉的媽祖又敕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天后”。現有“惠濟祠”遺址《乾隆御製重修惠濟祠碑》為證,其碑文為:“……清江浦之涘神祠曰惠濟,鼎新於雍正二年,靈貺孔時,孚應若馨。過祠下者,奠醴蔫牢,靡敢弗肅。乾隆十有六年,朕巡省南,服瞻謁庭宇,敬惟神功庥佑,宜崇報享,命有司鳩工加煥飾焉……”?
媽祖,這位原本是出生於福建興化莆田的民間林姓女子,由 “娘娘”漸漸地演變為“太山之神”、“天妃”、“聖母”和“天后”而終成專司水運之女神。在媽祖由人而成為神的演化中,皇家的推波助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此演變過程中,媽祖由人而成為神的身份的提升應該說是在江蘇淮陰完成的,因此說淮陰的媽祖廟因多位皇帝駐蹕時的多次敕封而顯得最為古老且最為正宗。?
歷史上的淮陰媽祖廟
淮陰媽祖廟的興衰歷程 據史料記載:惠濟祠的興衰,是與漕運的興衰而休戚相關的。在古代,既無空運,又無鐵路,且陸路運輸極不發達,作為溝通南北諸省的京杭大運河便成了全國交通運輸最為順暢的“通衢大道”。《乾隆御製重修惠濟祠碑》載:“經國之務,莫重於河與漕,而兩者必相資而成……溯前代南北運道,逆河而上者,五百里余。明季開泇河,避黃河之險者三百里。越我朝康熙年間,開皂河以通泇,復開中河以通皂。漕艘出清口,絕流北入中河,浮於黃者僅七里,遂盡避黃河五百里之險,漕之利無過於此時也者……”其“通衢”之盛況,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清朝末年,約清鹹豐五年(即公元1855年)左右,黃河再次決口奪淮,京杭大運河被攔“腰”沖毀,黃土淤積河道,以至漕船於惠濟祠周邊擱淺滯留。為此,清政府只好恢復海運,隨後貫通南北的京滬鐵路也建成通車,於是惠濟祠與漕運的命運隨之一落千丈,走向沒落。民國時期,戰亂頻仍,惠濟祠飽受戰亂之苦而變得滿目創痍。加之新中國成立伊始,人們的意識仍處於極左的亢奮之中,於是已是殘垣斷壁的惠濟祠在人們一片“破四舊、立四新”的聲浪中“磚崩瓦解”了。?
淮陰媽祖廟的昔日風采 現如今我們已無從知曉淮陰媽祖廟的模樣,而只能從零星的文獻資料中“窺探”出惠濟祠昔日的風采。民國時期著名史學家張煦侯先生《淮陰風土記》載:“(惠濟)祠據重崗之土,地勢如脊,其左右及前方皆(京杭)運河。昔日漕運盛時,南漕一百五十餘萬石,舢艫相繼,經過此間,望祠三面,乃需三日。…… 惠濟祠建於明之正德。清乾隆十六年,高宗南巡,建行宮於祠左,因命重修,仿(皇宮)內府壇廟式,火球耀日,飛閣凌空,雖在郊原,而有皇居之美。入山門,即觀左右兩碑亭,黃瓦覆之……碑亭形狀富麗,殆如金傘……大殿之前有門,金書“碧霞元君祠”五字,門穹而深,故有無梁殿之名……正殿奉天后聖母像……聞每屆歲朝及四月七日,例有廟會,故四壁煙燻火燎,不辨丹漆。寢宮在殿後篆香樓上,有坐像睡像……再後為三清閣,地高風烈……兩河帆影,三閘濤聲,到此完全領取……重經前殿,見壁上掛大法船,雖小而帆檣無缺,每值海中風浪大作,苟其人合當不死,則聖母必乘此船入海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