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區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

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6.5億元,同比增長12.59%;財政收入2.81億元(剔除基金),增長16.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59億元,增長16.8%;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17元和6560元,分別增長2.03%和2.4%。
突出項目建設,狠抓總量擴張,工業經濟運行質態明顯提升。以項目為抓手,著力培植新增長點,工業經濟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1.42億元、利稅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5%和22%。項目推進力度不斷加大,新上工業項目246個,組織實施海螺水泥、鑫龍紡織、蘇源鋼結構等55個投入超千萬元項目,東南人造板、天山鋼結構、興旺貴金屬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重點企業支撐作用明顯,太平洋元明粉、雙鶴藥業、輝煌太陽能等10戶企業利稅占區屬工業70%以上,全區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9戶、銷售超億元企業1戶。企業發展後勁顯著增強,組織實施輝煌太陽能高效熱水器等重點技改項目,全年累計工業技改投入8.1億元,同比增長35.5%。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新建萬邦香料技術研究中心,開發省級高新技術產品3項,中天生物公司通過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驗收,新增銷售超千萬元新產品5個。建築業快速發展,外埠市場得到進一步拓展,承建北京紅居危改小區27層住宅樓,實現獨立承建高層建築零的突破。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6.2億元,從業人員6.1萬人。
圍繞農民增收,加快結構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在訂單農業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不斷加快。蔬菜、優質稻米、油菜、山芋等種植業主導產業得到鞏固,四季鵝、奶牛等畜禽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實施政策扶持,重點龍頭企業逐步壯大,民康油脂公司獲得“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稱號,凌優牌粳米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稻博會金獎品牌。農民經紀人和行銷大戶隊伍得到壯大,新建專業合作社和市場中介組織18個。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建成2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袁集牌辣椒、興棉牌西瓜等9個無公害農產品,禾王牌番茄等4個綠色食品分別通過省級和國家級認證。農業招商成效顯著,引進“三資”開發農業,新上萬畝銀杏園、海通木業等基地生產型、龍頭企業型、園區示範型項目154個。強化技能培訓,加大組織力度,新增外出勞務2.27萬人次,其中成建制勞務輸出1.92萬人次,勞務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完成躍進河疏浚,國家五期農業開發項目和世行貸款二期項目順利通過省市驗收,全區農機總動力達28.9萬千瓦。
主攻招商引資,著力最佳化環境,經濟外向化程度逐步提高。強化行政推動,開展“招商引資突擊月”、“百日招商競賽”等活動。創新招商手段,成立區招商公司,設立駐外招商辦事處,採取專職招商、駐點招商、敲門招商等形式,主攻大項目、工業項目和進工業園項目。瞄準創建省級開發區目標,加速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六通一平”面積擴大到6平方公里。抓好軟環境建設,開展企業服務月、行風評議等活動,推行政務公開,實行服務承諾等制度,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成立區工業園管委會,實行項目審辦、會辦、幫辦制度,形成“一個機構對外,一套班子服務,一張發票到底”的服務機制。全年引進各類項目616個,到位資金9.2億元,其中投資超千萬元項目101個,超億元項目5個。鹽河工業園“六通一平”面積達到1.2平方公里,進區項目12個。堅持“三外”並進,積極引導企業擴大出口,推進對外勞務合作,利用外資405萬美元,實現出口創匯480萬美元,外經營業額1900萬美元,外派勞務650人。
穩步推進改革,加快體制創新,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按照“四到位一保障”的要求,通過招商重組、競價拍賣、退二進三等形式,糖廠、輕工機械廠、自來水廠、膠合板廠等12戶企業完成改制,全區企業改制面達95%。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和村級三項資金管理改革,全面推行農業稅大廳徵收。取消農業特產稅,統一改徵農業稅。按照“脫鉤、分類、放權、搞活”的原則,調整機構設定,科學定崗定員,全面開展區屬管理執法類事業單位改革,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開始啟動。調整所有制結構,著力最佳化創業環境,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選派529名幹部離崗創業,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3805戶、私營企業318個,新增註冊資金2.8億元、從業人員8240人,私營個體經濟增加值占全區GDP的比重上升5個百分點。
加大建管力度,努力提升品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按照“居住佳境、投資園區、市場群體、綠水城市”的定位,加大城市建設力度。投入11億元,新建、改建和擴建瀋陽路、珠江路、淮河路、九江路、黃河西路等19條主支幹道,建成區面積擴大到20平方公里;完成鹽河北岸風光帶一期、3個廣場、8個遊園及9條道路綠化工程,城區綠化覆蓋率達22%;建成富豪花園、通勝花園、幸福新苑等新型小區一期工程,開工建設江淮人家、盛祥苑等住宅小區;建成黃河娛樂城、南聯汽配商城,啟動蘇北溫州大市場、台州商城等市場項目。搞活城市資產經營,在全市首次拍賣公共綠地冠名權,成功運作江淮人家等城區地塊。加強規劃管理,維護規劃權威。積極實施城區創衛管理體制改革,集中開展清除積存垃圾、整頓交通秩序和亮化美化等整治活動,城區面貌煥然一新。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完成碼頭、丁集兩個鎮區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新建袁集桂塘等中心村。建成農村公路136公里。完成縣道4座危橋改造。完成城鄉電網改造年度任務。電話交換機擴容2.6萬門。
著力開源節流,促進收支平衡,財政金融調控能力得到加強。狠抓財源培植,通過財政貼息、政策扶持等措施,鞏固主體稅源,地方財力不斷壯大,兩個元明粉、輝煌太陽能、和豐基布、雙鶴藥業等5戶企業入庫稅收占全區稅收收入的20%以上。積極為民營企業提供服務,民營企業納稅能力進一步增強。加大稅收排查力度,零星稅種得到有效征管。健全代扣代繳和基層協稅護稅網路,車船使用稅和契稅等地方稅種增幅較大。依照“有保有壓,突出重點”的原則,科學運籌財力,基本保證了工資發放、社會保障、社會事業等重點支出。政府採購範圍不斷擴大,採購資金的規模性效應初步顯現。強化稅源監控和稅收監督,納稅申報率和申報質量明顯提高。加大稅務稽查力度,嚴厲打擊各種偷漏稅行為,共查補稅款600多萬元。全面開展鄉鎮清財化債工作。繼續開展金融安全區創建活動。信用村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保險業逐步規範壯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