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戲

淮海戲

淮海戲,江蘇省淮安市連雲港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淮海戲是江蘇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連雲港市、淮安市、宿遷市及徐州市、鹽城市部分縣區,至2019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淮海戲唱腔音樂豐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區別。淮海戲唱腔的特點是樂句結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藝術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稱。淮海戲的一些表演身段明顯脫胎於蘇北農村生活,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008年6月14日,淮海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0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淮海戲
  • 地理標誌:江蘇省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104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江蘇省淮安市、連雲港市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劇目類型,唱腔曲調,藝術特色,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淮海戲的形成,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起源於沿門說唱民間故事的“門頭詞”,清道光十年(1830年)後,藝人自由結社發展成為打地攤演出的小戲。藝人大多是“隨身衣,就腳鞋”,圈內稱這種演出為“下場子”。此時演員很少,有“七忙八不忙,九人下廚房”之說。班組演員無嚴格的行當區分,一個演員必須要生、旦、淨、末、醜行行精通,稱為“一腳踢”。演出劇目多為對子戲,內容多為演唱當地農村生活和一些民間故事。
清光緒六年(1880年)後,演出規模漸漸擴大,行當也日漸齊全,從而形成了季節性的演出班社。隨著徽劇、京劇的流入而與徽劇、京劇等先後搭班合演,吸收了劇目,革新了聲腔,大大豐富了這一戲曲形式的藝術手段。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後,出現了女藝人,藝術上也有了新的發展。
1940年,中國共產黨建立淮海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組織了“藝人救國會”及實驗小組,編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等現代戲。
1947年,藝人自發成立成立了“大眾淮海劇團”,從此小戲正式搬上舞台演出,並正式將“淮海小戲”定名為“淮海戲”。解放後,流行區域各地專業的淮海戲劇團紛紛成立,並一直緊跟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編演新戲,淮海戲逐步發展為頗具特色的地方性劇種。

文化特徵

劇目類型

淮海戲的傳統劇目數量可觀,號稱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單出,又被統稱為“兩罵、兩關、三朵花,七大、八小、十一記”。這些劇目大致可分五類:一為民間生活小戲,二為家庭倫理戲,三為男女情愛戲,還有一類公案戲,一批新編劇也在淮海戲的聲腔、表演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無論是傳統戲還是新編戲,淮海戲的劇目總體上都能既貼近生活,又貼近時代,具備鄉情野趣及爽朗明快、清新生動的美學風格。

唱腔曲調

淮海戲唱腔明快、爽朗、優美動聽,多土氣息濃厚,流行區域有“三天不聽淮辜腔,吃飯睡覺都不香”之諺語。淮海戲奠板式唱腔為主,兼唱部分民間小調。男乏同弦異腔,女腔以好風光為基本腔
周;男腔以東方調為基本腔調。此外,復腔還有二泛子、串十字、雙起腔、彩腔、八句子等;男腔還有金風調、龍門調、小丑調、僮子調及各種形式的彈唱等。伴奏樂器以板三弦、淮海高胡為主。

藝術特色

土生土長的淮海戲以民間生活小戲為多,是典型的大眾化藝術。它的唱、念、做、表,均平實易懂,幽默風趣,載歌載舞的形式尤顯熱烈生動。形式上的鄉風野趣與直接表達當地民眾生產、生活的內容相結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特別是一些生活小戲如傳統的《催租》、《罵雞》等和新創作的《小板凳》、《拾秸頭》等,均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平民化特質。由於淮海地區處於北方魯文化和南方吳文化的中問地帶,因此其總體風格既有北方劇種的粗獷豪放,又有南方劇種的溫柔婉約。

代表劇目

淮海戲代表性劇目有民間生活小戲《催租》《罵雞》《站花牆》等,家庭倫理戲《皮秀英四告》《鮮花記》《大書館》《孝燈記》等,男女情愛戲《三拜堂》《小隔簾》《小玉環》《訪友》等,反映愛國主義題材的戲《樊梨花點兵》《夜戰北平關》等,公案戲《井泉記》等,新編劇《生死怨》《兒女情》《果園風情》《陳毅三會韓德勤》《小鎮有口甜水井》《代代鄉長》《草包村長》《臨時爸爸》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淮海戲大量的劇目內容直接來源於平民生活,其中保留著許多當地歷史進化和社會發展的文化信息,對研究淮海地區社會人文史具有彌足珍貴的輔助價值。
淮海戲的唱詞結構與聲腔變化豐富多樣,且獨具特色,這對於研究探討中國戲曲唱詞與曲調的關係,以及聲腔中的情感內涵,有著一定的實證意義。特別是在它的部分聲腔中,還保留著五個入聲韻類,這對研究中國漢語言的分布和衍變有著特殊的價值。
淮海戲的表演藝術有極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豐富的民間色彩,具有獨特藝術價值,如豬吊腰、雞刨塘、野雞溜、驢打滾、狗拜年、鱉爬走、腳尖走、膝蓋走、鬼扯轉、穿八字、矮步蹬等藝術表演形式,極其生動有趣。

傳承人物

楊秀英,女,1941年4月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淮海戲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淮安市申報,代表項目:淮海戲。
霍一君,女。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淮海戲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連雲港市申報,代表項目:淮海戲。

保護措施

2008年3月16日,連雲港市文化局出台政策:市藝術學校開設“淮海戲”少年班,一期免費培養30名“國遺”傳承人。
2013年12月26日,淮安舉辦淮海戲傳承與發展研討會,來自連雲港、宿遷、鹽城及淮安等地80餘名淮海戲藝術家及淮海戲研究工作者就淮海戲劇種的傳承與發展進行研討與交流。

社會影響

  • 重要演出
2007年11月11日,連雲港市淮海戲藝術愛好者協會正式成立,並進行首場演出。
2009年6月26日,淮海戲《扁擔會》,經過多次修改打磨,在連雲港市新浦區大禮堂亮相演出。
2013年10月30日晚,作為2013淮安周信芳戲劇節重要組成部分,由江西省戲劇家協會、市文廣新局、淮海戲研究會主辦,江西省淮海劇團承辦的首屆江蘇省淮海戲演唱大賽,經過兩天總計四場的精彩角逐,在淮安荷芳劇院落下帷幕。
2014年6月24日晚,大型現代淮海戲《鄉村好人》在宿遷文化藝術中心劇場成功上演,並接受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專家組驗收。
2015年11月22日晚,第二屆江蘇省淮海戲演唱大賽經過三天共五場次的精彩角逐,在江蘇省淮海劇團落下帷幕。
2017年12月20日晚7:30,宿遷市沭陽縣文化藝術中心唱響了爽朗明快、清新生動的淮海戲,江蘇省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大型淮海戲《胖嬸當官》在這裡舉行首場演出。
2018年5月15日,首部淮海戲戲曲電影《皮秀英四告》在宜興市江南影視中心基地正式開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