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全鱔席烹製技藝,淮安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安全鱔席烹製技藝
- 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
歷史淵源
淮安全鱔席,是以黃鱔為主食材,經燒、炒、燴、煨、燉、煮、汆等各種烹飪技藝烹製而成。全鱔席的形成,距今已近300年歷史,《清稗類鈔》共列舉了中國五種全席:滿漢全席、燕窩席、淮安全鱔席、清江浦全羊席和豚蹄席。其中介紹全鱔席說:“同(清同治皇帝,1862-1874)、光(清光緒皇帝,1875-1908)間,淮安多名庖,治鱔尤有名,勝於揚州之廚人。且能以全席之餚,皆以鱔為之,多者可至數十品,盤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鱔也,而味各不同,謂之全鱔席。”清乾隆年間,淮安府山陽縣河下鎮上的宴樂樓推出了八大碗、八小碗、十六碟、四點心,共三十六道菜點的全鱔席。同治初年,原在漕河總督署獻藝後流落民間的名庖們,在此基礎上,大量使用市井難及的高超技藝,新創以黃鱔為主料的數十品珍饈美味,參鮑燕翅肚及淮地名特產退而充當配角。於是有了轟動九州、傳為奇蹟的108道全鱔席。
工藝特徵
全鱔席菜餚的烹飪,選料講究季候時鮮,性味講究相制、相順,刀工講究細膩多樣,火候講究運用恰當,調味講究豐富多變。故成菜具有肥而不膩、甘而不齁、酸而不酷、辛而不烈、鹹而不過的特點,清鮮與醇濃併兼,口味平和而南北稱道。兩淮長魚則獨擁“五嫩”:一是綿嫩,二是滑嫩,三是活嫩,四是酥嫩,五是松嫩。108道全鱔席的製作,集淮揚菜烹飪技藝之大成。燒、炒、燴、煨、燉、煮、汆、蒸、熘、炸、燜、扒、煎、烤、炕、焗、烹、熗、釀等,無所不用。而其在加工過程中之七注重尤為重要:一是注重選料;二是注重初步加工;三是注重主輔料搭配;四是注重火候的運用;五是注重保持原汁原味;六是注重滋芡的運用;七是注重物盡其用。配料分動物性和植物性的,動物性的配料主要有豬肉、雞肉、蝦仁、雞蛋、鴿蛋、水發海參、鮑魚、魚翅、魷魚、蝦米、蝦子等;植物性原料主要有紫蒜、韭菜、青椒、馬蹄、蒲菜、青菜、青豆、茭白、冬筍、炒米、鍋巴等。在眾多的配料中根據烹調菜餚的要求來選擇相應的配料,以輔助長魚菜形成不同的風味特點,適合不同層次的顧客需求。
全鱔席烹製技藝系統傳承了淮揚菜絕大部分的烹製技藝,有極高的借鑑作用和創新價值:以長魚之微,尚能方圓可施、千變萬化,終於點石成金,做出與參鮑燕翅相頡頏的高檔宴席,那么,其博大精深的烹製技藝同樣可套用於其它普通的動植物食材上,為人們提供更加經濟、營養、高尚的美食享受,而無需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