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二邱

淮南二邱指的是清代淮安的邱象升、邱象隨兄弟。在清代,淮安文人輩出,在《清史稿》“儒林”、“文苑”等欄目中有傳或提及的就有十四人之多,而首開地方文化氛圍的先驅者即邱象升、邱象隨兄弟,“勝國以來,首推邱氏”。乾隆五十五年(1790)“城內行舟”的大水,嘉慶二十年(1815)“殃及半城”的大火,道光、鹹豐年間的兵燹,使地方文獻“亡佚太半”,邱氏兄弟的著作也未能幸免於難。由於年代較遠、資料匱乏,山陽邱氏兄弟的生平與文學成就,已鮮為人知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南二邱
  • 人物:邱象升、邱象隨
  • 年代:清代
  • 成就:首開地方文化氛圍
歷史沿革,文化傳承,

歷史沿革

山陽邱氏在明初“自明州(今寧波)遷淮”。象升、象隨的祖父邱度,字汝洪,號震岡。幼年得明代大文學家吳承恩指授,刻苦攻讀。萬曆丁丑(1577)中進士,授南康府(今江西星子縣)推官,度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後“以治行征授戶部主事”,“出守汝寧、歸德二府”。時宰相張居正被誣下獄,邱度“力白其枉”,因而遭株連罷官歸里。晚年以詩自娛,將主要精力教育後代,“老來無一事,孫祖共嬉娛”(邱度《大歡止稚子》)。象升、象隨父名邱俊孫(1609-1689),明崇禎癸未(1643)進士,官漢陽知府、山西布政使。他步入仕途後,正值明清兩代變革時代。他反對清兵在江南的屠殺政策,清初,“王師下江南,疑六合有變,俾率屠之”,邱俊孫從儒家“仁”、“恕”出發,“單騎往諭”,勸說人民不要反抗,甚至率父老出迎“王師”,做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蠢事。晚年閉門修身,是一個使人捉摸不定的人物。邱象升(1630-1690),字曙戒,號南齋,邱俊孫第三子。幼穎悟,在祖父、父親的教育薰陶下,學業進步很快,頗得長輩的歡心與賞識,邱度有詩云:“入室扶鳩杖,逢人譽鳳雛”(引文同上)。十五歲入縣學為諸生。清順治辛卯(1651)入太學,甲午(1654)“舉於鄉”,第二年又中了進士,“選翰林宏文院庶吉士”,丁酉(1657)授編修,己亥(1659)升侍講,庚子(1660)外放任瓊州府通判。
滿州貴族入主中原以後,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征服統一南方的戰爭,邱象升身為朝廷命官,對清王朝統治者武力征戰十分不滿,與江南反清愛國人士有廣泛的接觸,還參加了淮地愛國詩人組織的“望社”,只要他在淮,望社活動均積極參加,有詩歌唱和。六次拒絕清廷徵召、不願出仕的愛國詩人張養重(號虞山)就是邱象升的最好朋友。邱象升冒殺身滅族的危險約張同赴瓊州。海南瓊州,是我國少數民族黎族的聚居地,廣大黎族人民受著“藩司”和“黎奠”的雙重壓迫,邱象升抵瓊後,力主以“惠懷之”,“收粵人之心”,減輕黎民徭役,懲辦“魚肉良民”的“首惡”,“奪還民團產畜牧無算,廣人大悅”。
康熙丙午(1666),邱象升調任武昌府通判。武昌府所屬的通城,由於不堪縣令張起“督逋賦急,酷虐過當”,崇仙、梓木、修竹、三里等鄉的農民揭竿而起,進攻縣城,“巡撫聞變集屬吏議僉,謂發兵擊之”。邱象升竭力勸阻,剖陳農民起事原因主要是不堪沉重的賦稅,加上縣令“無狀,擊累敲扑窮民”,故“疾首無告,鋌而走險,”主張撫恤。巡撫遂派邱象升及副使“軍官李某”,率兵五百人前往通縣。邱象升“冒雪兼程,未至通城三十里,公謂李日‘彼見兵來,恐愈驚擾,君姑止’”於是“單騎先往諭之”,“念汝迫於酷吏,姑赦汝死弗治”,“民猶豫未決”,邱在城隍廟前,對著神靈發誓,“辭意慷慨,通民聞之,皆流涕”。象升並“請巡撫緩其征,民大喜”,平息了事變,免除了一場流血征殺。康熙庚戌(1670),因母病故,回淮服喪。
康熙戊午(1678)邱象升“補大理寺左寺副”,在任五年,“引經義,****大獄”多起。當時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先後在雲南、廣東、福建起兵反清,康熙在平定所謂“三藩之亂”時,大開殺戒,邱象升以為“軍民為所煽惑……公引律文,逃叛自首及能還歸者減罪二等爭之”,“活數千人”拯救了不少“協從者”。康熙壬戌(1682)以父老歸養,庚午(1690)病逝於淮。
邱象隨,字季貞,俊孫第四子,象升胞弟,生卒月不詳。“十四歲工詩,與兄象升有淮南二邱”之美譽,聲名遠播,康熙甲午(1654)為拔貢。據阮葵生《茶餘客話》記載:清初大詩人王士禎司理揚州時,曾作《燕遊紅橋》詩,“一時傳為絕調”,“和者遍江南北,以吾鄉邱季貞先生一闋為最”。康熙己未(1679)以拔貢生博學鴻辭授翰林院檢討,“纂修明史,歷司經局洗馬”。“父歿廬墓三年”,邱象隨還是地方一位有名的“孝子”。象升、象隨兄弟歿後,均入祀鄉賢祠。
邱氏兄弟著作甚豐,據記載象升有《彀音》、《入燕》、《嶺海》、《白雲草堂集》、《南齋詩集》等;象隨有《葩經之房錄》、《西山紀年》,編有《淮安詩城》等,遺憾的是,這些著作在清代後期就已散佚了。生活在清末的邱氏後裔邱憲(字崧生)“懼先業之顛墜,乃掇拾炱朽蟫斷之餘,隨其所得,以次編纂”,輯成《邱氏家集》,保存了象升、象隨詩作的一鱗半爪,《山陽藝文志》也收錄了部分著作,我們從這些星零資料中仍可以看出邱氏兄弟的詩學成就。
淮南二邱幼年接受了很好的親職教育,祖父、父親均是儒家正統學者,擅長詩文,對他們的影響很深。他們生活的時代,社會發生了改朝換代的巨大震動,在其著作中得到了客觀的反映。他們恪守儒家的“仁者愛人”的信條,但社會現實與主觀世界發生了深刻的矛盾,他們的詩歌時時流露出來這種情感。
邱象升的詩歌遵循“言志”、“無邪”的原則,是自己心聲的表白,深沉感人。他既要忠於清王朝,又反對清廷年年征戰,濫殺無辜的政策。他的詩歌常常抒發了自己那種矛盾的心態。“丈夫愛平生,身名貴自全,安能事磐折,與世相周旋。”(《擬古五首》)順治庚子(1660),邱象升與張養重同赴瓊州,途經揚州,棄舟登岸,滿目蕭瑟,此時去“揚州大屠殺”不幾年,他無限感慨,“極目平山外,征帆何處收?”(《花朝泊廣陵與張虞山舍弟季貞分韻》)去海南千里迢迢,心力憔悴,他寫道:“問路雷陽盡,荒殘景物非。草深入影沒,山轉轂聲微。雨霽秋如洗,天空鳥不飛。僕夫俱況瘁,何Et解征衣?”(《遂溪道中》)在清初,這樣直率坦露作者胸臆的愛國詩歌實不多見。值得一提的是,邱象升“篤友誼,不以死生易心”,晚年回淮,與昔日詩友切磋探討,虛懷若谷,懷念故友的詩寫得情真意切。愛國詩人張養重死後,為其蒐集遺作,張的詩歌中有不少反清的內容,在文字獄初行之時,冒著巨大風險,刊刻遺稿,保存了極為珍貴的資料,是值得欽佩的。
由於生活經歷的不同,邱象隨的詩無論在內容、風格上,與其兄有較大差異。他的詩歌意境深邃,局度精整,客觀地反映了清初的社會現實。清入關後,鐵蹄踏遍中原大地,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清統治者為滿足滿洲貴族對土地的貪慾曾下令圈地,直隸“百姓流亡十之六七”,山東“一戶之中止存一二人,十畝之田止種一二畝。”(《清世祖實錄》)邱象隨在應詔赴京途中目睹了這些悽慘景象,在其詩歌中作了如實地反映。“清晨發何處,盡日行冥冥,百里無人跡,三春草不青。”(《河北道中》)“西北方災旱,東南久戰荒。國謀懸諫義,民命待封章。”(《贈庶孫怍庭嚴灝亭王伯咨張鶴生改給諫》)“莽莽山東路,騎驢昧所之,關河遊子淚,牆壁旅人詩。夢熟還家遠,神疲出店遲,何年遂耕作,永與洛塵辭。”(《旅店題壁即用壁上韻》)“清角行營人跡斷,哀笳徹底鬼磷吹。”(《過新城東平侯舊府》)他的詩作人民性極強,期望著戰爭早Et結束,生產恢復,人民能安居樂業。我們說,邱象隨是清初當之無愧的一位現實主義詩人。

文化傳承

淮南二邱在清初文壇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同時代的大家吳梅村、汪琬、王士禎與其有廣泛的接觸和交往。象升子邱迥,孫邱瑾,象隨子邱邁等均是乾隆年問的有成就的詩人,並發展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文學家、詩人群體,開了清代山陽一代文風的先河。
主要參考書目:
《重修山陽縣誌》。
《碑傳集·侍講邱公象升傳》。
《山陽邱氏家譜存略》。
《邱氏家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