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業三福孝親尊師:落實孝親的點滴體會

淨業三福孝親尊師:落實孝親的點滴體會

《淨業三福 孝親尊師:落實孝親的點滴體會》是2013年7月1日嶽麓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小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淨業三福 孝親尊師:落實孝親的點滴體會
  • 出版社嶽麓書社
  • 頁數:184頁
  • 開本:16開
  • 作者:胡小林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3801193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作者胡小林在學習《弟子規》幾年後回家落實孝道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作者在陪伴父親人生的最後四個月里,通過在父母身邊這個最自然的修學平台的鍛鍊,從最初的“我度父親”逐漸變成“父親度我”,經歷了發現過錯、對治分別,生起懺悔心、誠敬心和感恩心等諸多認知和行為上的根本變化,也通過自己對孝道細緻入微的落實打動了父母親人,最終改變了他們對作者的認識。全書所展現出的作者在孝行上“由不做到做”的轉變,也是更能夠鼓勵人們去實踐孝道的一個重要因素。

編輯推薦

  1. 生動感人:作者的親身實踐,將孝行盡到極致,真實感人。
  2. 真實通俗:非常通俗易懂,語言雖質樸卻包含情感,沒有生硬的說教,讓人感覺就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作者簡介

胡小林,北京匯通匯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市領導科學學會副會長,馬來西亞漢學院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出生於中國北京。一九七四年到農村插隊。一九七七年考取合肥工業大學,一九八一年考取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在研究所工作。後移民加拿大。一九九三年在北京經商,從事房地產開發。二〇〇〇年,成立北京匯通匯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
二〇〇六年胡小林接觸佛法和傳統文化,隨後在個人生活和企業經營中落實《弟子規》,以其為標準管理企業。在經歷了二〇〇八年北京工程建設全面停頓以及二〇〇九年的金融危機後,他的企業業績不僅沒有下滑,反而逐年上升,企業各項指標更加健康。胡小林力行傳統文化的成功案例,在華人世界裡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多次受邀到中國各地(包括香港)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紐約等地分享在企業中落實傳統文化的心得。他的演講真實感人、生動活潑,深受聽眾的歡迎。

目錄

緣起 一個《弟子規》初踐者的感悟

第一章 孝為德之本

修誠敬心
和氣格天
做個榜樣

第二章 自度度他——我和父母相處的故事

隔閡與衝突——以往我和父母的關係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父親身邊處處道場
惠以真實之利——從念佛機到稻香村
體父之疾苦對治分別心——從豆腐乳到小便
隨緣妙用——從洗腳到按摩
當其不動念時,孰香孰臭?
佛菩薩就在身邊——聆聽父親的故事
千里運回的洗澡盆
為子孫多留一棵樹
連媽媽都不知道的事
菩薩般的胸懷
傳家寶——破衛生褲
善相勸,德皆建——規勸父母的故事
婆羅門女的故事
曉之以理——幫助父親改變脾氣
動之以情——轉變父親對妹夫的態度
將加人,先問己——消除媽媽的分別心
說因果,了恩怨——在媽媽和李訥之間
凡是人,皆須愛——平等對待小阿姨
將心比心,成全一段戀情
父親的五十萬遺產
至誠感通——家人對我學佛的認可

第三章 慎終追遠,念佛心切——父親走後的悔過與覺悟

附 胡老先生往生見聞記

序言

緣起 一個《弟子規》初踐者的感悟

講“孝親尊師”這個題目之前,我首先要說明一點,那就是我在孝敬父母這一點上做得非常不好。這不是謙虛,我心裡頭真的有這么一個缺憾:孝敬父母這一課,我一直缺著。因為從我十歲一直到現在我五十五歲,大概有四十五年的時間沒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
我十歲時,“文化大革命”開始,爸爸媽媽被抓進“牛棚”,我就領著妹妹在外邊生活。其實在那個時候,家庭就已經不存在了。“文革”後,政府對爸爸媽媽落實了政策,爸爸在外地,媽媽在北京帶著我和我妹妹,仍然是兩地分居,沒有完整的家庭。
我十八歲插隊到農村,在那邊待了兩年半左右,到一九七六年打倒“四人幫”才從農村出來;從農村出來以後我又考上大學,到安徽合肥讀書。之後,從合肥又考回北京讀研究生,那時住校,也沒在家裡住。後來一直到現在,我都沒有跟爸爸媽媽住在一起。所以,“孝”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在孝親的過程當中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和體會,對我來講,確實是一個空白。
師父經常在講經的時候說要“遠離虛妄”,我從二〇一〇年七月份開始近距離、深層次地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接觸,才對比出什麼是虛妄的生活:貪瞋痴慢是虛妄,自私自利是虛妄,它們都是相對而言的。虛妄的反面是真實,當你沒有接觸到真實的生活,就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貪瞋痴慢和自私自利為什麼是虛妄。
那什麼是一個人的真實的生活?就是“淨業三福”, 就是我們師父常說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以,孝敬父母是真實的生活,不孝敬父母是虛妄的生活;尊重老師是真實的生活,不尊重老師是虛妄的生活。因為我那時從來沒見到過真實,一直生活在虛妄當中,所以不知道真實是什麼樣子。
師父上人希望我把自己這幾個月與父母相處的過程,向大家匯報一下。我覺得我真是沒有資格給大家講如何孝敬父母,因為我之前就沒孝敬過父母,才剛剛做了幾個月,是一個初學者,而且做得並不好,我有什麼臉面向大家來匯報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呢?很多朋友,比如王希海老師和丁嘉麗老師,還有我身邊的很多人都比我做得好。但師父說你的體會很重要。他說:現在很多人都不做,你由不做到做,這個轉變很重要,要拿出來鼓勵大家、教育大家。
我曾聽說過有人做過一次七千多人參與的問卷調查,問“在你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結果只有四個人把孝養父母放在第一位,剩下的人不是填金錢,就是填事業、出國留學、買房子等等。這還得了嗎?這個社會到什麼程度了?所以咱們這些人要出來呼籲,要說、要做!
師父常說,抗日戰爭最大的損失是中國的大家庭沒有了。中國傳統大家庭還存在的時候,孝敬父母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過去的大家庭有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甚至六世同堂,有些大家庭甚至上千人在一起住。
可能我們覺得這不過是家庭的一個種類差別而已,可以有兩個人的,有三個人的或者一千個人的,有什麼區別呢?不一樣。現在越想中國的大家庭越覺得有它的價值。那時候社會沒有那么大的負擔,什麼養老院、幼稚園……沒有。基本上都是由家庭來承擔。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裡基本上把問題全解決了。從功能上來看,中國的大家庭第一個功能就是養老。
現在國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中國老齡化問題相當嚴重。到了二〇二〇年的時候,中國人口有四分之一是老年人,沒有勞動能力了。那老年人誰來養?就得國家養。國家哪兒來的錢?是靠我們現在繳的這個養老金。
我們繳的養老金用來養現在的老人,那等我們的孩子再繳養老金,就是養我們這些老人,是由社會來承擔。社會有感情嗎?社會能跟家比嗎?社會的養老院照顧你是出於什麼目的?那是份工作。那靠什麼約束? 靠職業道德約束。有血緣嗎?有親情嗎?沒有。所以說,現在的老人苦、可憐,對吧?你還得感謝這些工作人員,因為這只是一份工作,他可以在張三的養老院工作,也可以在李四的養老院工作,有比它更好的工作,他還可以辭職。所以說,現在的老人苦、可憐。
中國的家你能辭職嗎?我能辭去我這兒子的職嗎?爸爸辭不了職,媽媽也辭不了職。社會的工作可以辭職、可以變化,我跟爸爸媽媽的關係不能變化。所以你看,中國的古人多有智慧——老年人在家裡頭度過晚年!這一段時間是最幸福的。
現在我們上班忙,把父母扔給小保姆,扔給電視機,導致老年人產生了很多心理疾病:焦慮症、抑鬱症、狂躁症……我這四個月跟我父親在一起,才知道為什麼老年人不願意去醫院,為什麼老年人送到養老院就容易得精神分裂症、老年抑鬱症,就是這個原因!
把父母送到外面去,他們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嗎?如果父母不幸福會怎么樣?父母會瞋恨,父母會埋怨。那么父母每天生活在怨恨、惱怒中,你好得了嗎?《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今天中國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從本質上說是因為對家的大侵襲、大劫難造成的。為什麼沒有家,這個社會就亂了呢?沒有了家,到哪兒學恭敬啊?沒有了家,到哪兒學害怕啊?
中國的大家庭,對老年人要贍養、照顧,那是發自內心的。爺爺奶奶坐在上座,逢年過節和生日拜壽要給老人磕頭。在家裡,人人敬重爺爺奶奶、敬重祖上,孩子們就在這種氛圍下長大成人。這是上行下效。比方說我爸爸在,我跟我兒子一起來照顧我爸爸。兒子會看到爸爸是怎么對待爺爺的,從小他就知道老年人在家裡至高無上。那么你老了以後,他就會繼承你的衣缽,就會孝敬你。所以中國大家庭這種制度設計、結構安排是非常嚴肅、極具智慧的。
你看我們今天的三口之家,夫婦倆再加一個孩子,他從哪兒學孝敬呢?你全“孝敬”他了,沒有老年人讓他孝敬。所以現在的孩子連“家”的概念都沒有,都比較叛逆,你不提家還好,一提家就頭疼。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再加上爸爸、媽媽,六個大人圍繞一個孩子,但他覺得家裡很不舒服,那不是他想要的。
師父說,從學佛的角度來講,淨業三福是重中之重,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沒有一尊佛不是從孝敬父母開始的。這對淨宗同修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多少學佛的人遠離父母,多少學佛的人不回家孝敬爸爸媽媽!為什麼佛法衰?為什麼社會大眾、政府對學佛的人有看法?哪一份爸爸媽媽的憂愁是學佛的人解除的?哪一份爸爸媽媽的苦難是學佛的人幫助解決的?哪一份爸爸媽媽的需要是學佛的人幫助滿足的?我們要問我們自己,我們何德何能說自己是學佛的?
正是在家、在孝養父母的過程當中,我才發現自己的境界不夠,找出了差距,看到了自己的妄想、分別和執著;也讓我對佛經上講的、淨空老法師講的,還有印光老和尚講的內容,開始有了更深的體會。
現在我對父母非常感恩,如果不是他們給我提供這個修學的平台、這個場地,我怎么能知道我自己不行?
怎么能發現自己的過錯?
當我剛回家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學佛的,是淨空老和尚認可的,在全國小有名氣,我回去要度他們。所以,可以說是凱旋而歸,煞有介事,不可一世。“大德”,了得嗎?想著父親歲數大了,又不學佛,我一定要跟他搞好關係,讓他依賴我,走的時候能聽我的話,去西方極樂世界——我要度他。
我最初完全是本著這個目的回到家裡,來到了爸爸身邊。結果發現父母身邊處處是道場,事事是菩提。從餐桌到衛生間,從衛生間到父親的沙發,從父親的沙發到父親的床,都是對自己的考驗。回家後才覺得自己差得太多,在爸爸媽媽身邊才覺得自己的境界不行,心不清淨。於是,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我就與自己對治,發現自己那種執著、那種分別心,一旦放下,你所體會的那個境界,你所迎來的那種喜悅,你通過戰勝煩惱得來的那種勝利的驕傲,不能用言語來形容,只有做了的人才真正知道。不僅如此,因為我和父親多了溝通,聽到了很多父親的故事,讓我更加對他生起誠敬心。而且,通過和父母近距離地生活,有了發現父母問題的機會,“善相勸,德皆建”,在“蓋父母之愆”的同時,也讓自己得到了教育。結果,經過這幾個月和家人的相處,家人對我、對佛法的態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說起來我學《弟子規》有四年了,這幾個月回家落實孝道,才恍然大悟,發現自己走了一大段的彎路。
《弟子規》說“首孝弟”,不是從嘴皮子上滑過,“孝” 真正是首,是第一位。所以,我把自己這四個月的真實體會匯報給大家,希望我們一定要從孝門入手,從這裡開始落實傳統文化。這就好像我們賣糖賣了十幾年,一直是隔著糖紙嘗這塊糖,你嘗到糖的甜味了嗎?沒有。你只有剝開這個糖紙,嘗到甜味,你才能跟人家說:糖是甜的,它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真實不虛。那什麼是最經濟、最有效、最方便、最快速、最穩妥、最安全地嘗到甜味的方法呢?回家孝敬父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