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黃花百合是百合科百合屬草本植物,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和廣西等地,具有耐陰、較耐熱、植株高大粗壯、花香等優良性狀,是切花百合育種的優質種質資源,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
圖片來自中國植物志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繁殖,病蟲害防治,
形態特徵
鱗莖球形,高3-5厘米,直徑5.5厘米;鱗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5厘米,寬0.8-1.6厘米。莖高80-120厘米,有小乳頭狀突起。葉散生,披針形,長7-13厘米,寬1.3-1.8(-3.2)厘米,上部葉腋間具珠芽。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花梗長4.5-6.5厘米;花通常2朵,喇叭形,有香味,白色;花被片長17-19厘米;外輪花被片矩圓狀倒披針形,寬1.8-2.2厘米;內輪花被片匙形,寬3.2-4厘米,蜜腺兩邊無乳頭狀突起;花絲長13-15厘米,無毛或少有稀疏的毛;花葯長矩圓形,長約2厘米;子房圓柱形,長4-4.5厘米,寬2-5毫米,紫色;花柱長11-12厘米,柱頭膨大,徑約1厘米。花期6-7月。
生長環境
淡黃花百合大多生長在冷涼地區或海拔1200m左右的高山或坡地。喜光照,生長期如有充足的光照則莖粗、葉多、葉色嫩綠,花朵碩大,顏色鮮艷;也能生長在稀疏樹林下和灌木叢中,在稀疏林下植株較矮,葉色淡黃,莖稈細弱,花細小且易落蕾。水分:對水分要求不嚴,在較乾燥的坡地、濕潤的林下或灌木叢中都能正常生長。
分布範圍
產雲南、貴州、四川和廣西。生路邊、草坡或山坡陰處疏林下,海拔90-1890米。
主要價值
18世紀末, 中國的百合資源被大量流失到歐美國家, 其中就包括淡黃花百合, 並利用中國的野生百合資源選育出了一批觀賞價值極高的花卉品種用於商品生產。
栽培繁殖
繁殖特性
淡黃花百合主要有鱗莖繁殖、種子繁殖和珠芽繁殖3種繁殖方式。
鱗莖繁殖 鱗莖繁殖又有鱗莖自繁和鱗片扦插2種方式。自然環境中,淡黃花百合可通過鱗莖自繁,每年花謝後,在老鱗莖的外層鱗片基部會萌生出小鱗莖,經過觀察統計,球徑為8cm的鱗莖平均可產生4-5個小鱗莖;也有部分小鱗莖產生在根的頂端。翌年4月,母鱗莖和仔鱗莖都會自然萌芽。人工栽培可在11月待地上部分全部枯萎後,挖出鱗莖,將母鱗莖與仔鱗莖分離,用清水洗淨後置稀滅菌靈溶液中浸泡2-6h後冷藏6周,如果條件合適即可栽培。仔鱗莖經栽培可在第3年開花。也可用鱗片扦插的方式繁殖,雲南文山地區可在3-10月進行,以7-8月較好,一般用母鱗莖的外層和中層鱗片扦插,產球率高。
種子繁殖 秋季將成熟的種子採收後曬乾,密閉貯藏,翌年3月播種。培養土用6份菜園表土混合4份粗河砂即可,準備好苗床後,將種子撒播,覆蓋一薄層素沙,然後蓋上稻草,用弱酸性(pH6)水噴灑,5d後即可萌芽,10d後萌芽率達95%以上。
珠芽繁殖 每年6月下旬至7月初在上部葉片的葉腋會產生珠芽,珠芽生長到一定大小後會自動掉落,如果掉落的地面濕度和溫度合適,就會萌發,第2年會產生拇指大小的鱗莖。也可用人工進行珠芽繁殖,繁殖速度快,數量多,易成活。
病蟲害防治
淡黃花百合由於栽培較少, 人工栽培易發生病害。因鱗莖味苦, 極少有蟲害發生。常見病害有灰霉病、立枯病、病毒病等。灰霉病用50%多菌靈500倍液, 或75%百菌清500 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噴灑, 10 ~ 15 d一次, 連續2 ~ 3 次。對病毒病主要通過預防來解決。要及時防治蚜蟲, 防止病毒蔓延;對受害嚴重的植株, 必須及時拔除並燒毀。百合立枯病主要發生在苗期, 寄主廣泛該病為土壤傳播, 應實行輪作。播種前, 種球用1∶500的福美雙溶液浸漬殺菌;加強田間管理, 增施磷鉀肥, 增強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