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胸針尾雀

淡胸針尾雀

淡胸針尾雀為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灶鳥科,分布於南美洲。淡胸針尾雀主要以蝗蟲、蚱蜢等昆蟲為食,繁殖產卵為長卵圓形和尖卵圓形兩種類型,多為白色,偶爾亦有乳白色,被有淡紅色、褐色或紫色深淺兩層斑紋,尤以鈍端較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淡胸針尾雀
  • 拉丁學名:Synallaxis albescen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灶鳥科
  • :淡胸針尾雀
  • 英文:Pale-breasted Spinetail
簡介,外形特徵,保護級別,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簡介

根據生態特徵和行為習性,灶鳥科可分3個亞科:灶鳥亞科、拾葉雀亞科和針尾雀科。灶鳥亞科中包括掘穴雀類,通常居於開闊的乾旱陸地,善奔走而很少的爬地雀類,只是這些鳥著色更暗淡,尾更長,喙也更長更彎,與掘穴雀類不同的爬地雀類較多地出現在水域附近;此外還尾地雀類,這些酷似河鳥的鳥更多生活在的環境中,少數種類甚至為部分海洋性鳥,逐浪抖尾地雀就很少離開水域,它們平時就在水邊覓食。

外形特徵

體長10-11厘米。府拒膠章雄鳥前額、頭頂至後頸為黑褐色,翼、背為紅褐色,腰部及尾上覆羽為鮮紅色,尾羽黑色沾紅,臉頰、喉部為暗紅色。胸腹部及尾下覆羽為黑色,分布有白色斑點,由胸至腹部白色斑點逐漸增大。嘴黑色,跗跖為肉粉色。雌鳥比雄鳥體型略大,臉頰紅色面積小,腰部及喉部無紅色。雌雄易鑑別。(生活習性)棲息於靠水邊的樹林或灌木叢中。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生活習性

淡胸針尾雀棲息坑付踏于海拔約890-1010米,是山區熱帶闊葉雨林鳥類;在林間空曠草地、山谷間開闊河流岸旁或潮濕的沼澤地帶活動,它經常長時間的停留在孤立的喬木頂端,時而突然急速飛起,捕捉空中過往飛行的昆蟲,或飛翔穿插於密樹中。它飛翔較緩慢,體後尾羽射盛章和的“盤狀尾”飄蕩飛舞,時而急速上升,緊接宙獄淋著翻筋斗般的下降,捕食沼澤草地受驚飛起昆蟲;小盤重享戰尾鳴叫聲調悅耳,旋律變化多,並善於模仿他鳥鳴聲。
淡胸針尾雀棲息活動於城郊區村莊附近和廣大農村,尤喜在村民居屋前後高大的椿樹上營巢繁殖。多成對活動於800m以下的山坡、平原丘陵地帶闊葉林樹上;在西藏則棲息在海拔2000m-2500m的針闊混交林緣;黑卷尾鳴聲噪雜而粗糙,似“chiben-chaben”連續鳴叫,此起彼伏相互呼應,特別在清晨黎明時,故村民給以美稱“黎雞”。它性喜結群鳴鬧咬架,是好鬥的鳥類,習性兇猛,特別在繁殖期間,如紅腳隼、烏鴉、喜鵲等鳥類侵入或臨近它的巢附近時,則奮起衝擊入侵者,直至驅出巢區為止。黑卷尾在飛翔中能於空中捕食飛行昆蟲,類似家燕敏轎蜜棗捷的在空中滑翔翻騰,在南方俗稱“黑魚尾燕”。食物以昆蟲為主,如蜻蜓,蝗蟲,金龜(蟲甲),蝽象等膜翅、鞘翅及鱗翅類的昆蟲。農林業害蟲占多數,是有益鳥類。
淡胸針尾雀主要以蝗蟲、蚱蜢等昆蟲為食,也吃植物的花蕊與漿果,通常站在樹木高處窺視周圍動靜,發現獵物立刻飛去捕捉,然後飛回原處吞食。

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淡胸針尾雀繁殖期約在3-6月間,巢多置於闊葉樹頂端高處一些小的分枝末端枝杈上,巢呈杯形,與卷尾科的其他種類相似。像小孩搖籃似的隨風搖擺。巢主要由細枝、蘆葦莖、根和枯草等材料構成,牢固地固定在枝權上。巢外壁還有蛛網,有時還或多或少裝飾一些苔蘚、地衣和樹皮等,距地高5m以上。每窩產卵窩卵數為3-4枚。卵為長卵圓形和尖卵圓形兩種類型,多為白色,偶爾亦有乳白色,被有淡紅色、褐色或紫色深淺兩層斑紋,尤以鈍端較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