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江林氏

淘江林氏,有組織的入閩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東晉“永嘉之亂”時,所謂“八姓入閩”,史稱為“衣冠南渡”;第二次是在唐末王審知入閩,立國於福州,不少中原人士相率來依附。

史料記載,詳情,現狀,

史料記載

據記載,我國北方林氏後裔,

詳情

尚乾林氏祖先是林穆,乃唐末世居在河南光州固始縣,系出山東濟南的士族。為避戰亂,隨王潮、王審知的軍隊於公元885年輾轉入閩各地。林穆在軍中運籌帷幄,為王審知得力的助手,故唐封為左朝奉大夫。為淘江林氏姓祖。公元904年他自擇桑梓,定居於烏龍江畔枕峰村,迨至十三世裔孫林津龍的南宋“尚書乾官”,里人以官名稱其家鄉為“尚乾”。宋末元初,其子林維本棄官歸里,與其妹五娘(義姑)移居永慶里塔林村(今尚乾鎮),沿著淘江而居,代代發祥,到今歷世數十達九百宗,因而稱為“淘江林”。昔林氏祠堂落成,有名士撰題對聯,讚揚林氏宗族之盛。文曰:“唐宋元朝十八狀元三拜相,高曾祖考四千舉子五封侯。”辛亥革命元老之一的胡漢民題聯曰:“尚書乾官世裔,國府主席家風。”民國國府主席林森親撰“受氏姓周家,歷秦漢晉唐以迄明清,看累代稱帝稱王廟祀幾如林縣遠;發祥由淘水,從魯齊河洛迨遷閩越,溯上世自南自北族居傳到乾官興”的楹聯。

現狀

如今,林氏裔孫除尚乾本鄉及周圍各村有18000多人外,分布北京、廣西、浙江、貴州、廣東、江蘇及本省各縣市區就有20餘萬人。而旅居美國、加拿大、印尼、新加坡、日本以及台、港、澳地區的骨肉同胞數還甚多,尚未統計在內。
林氏後代子孫賢能,英才輩出,歷史上出過十八進士。迨至近現代更見輝煌,如甲申馬江海戰前,為民請戰、遞送“萬人折”的清代武探花林培基;辛亥革命元老、推翻二千年封建帝制,領導國人抗戰,畢生盡瘁於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的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面對軍閥屠刀,鐵骨錚錚,氣吞山河,名垂青史的“二·七”烈士林祥謙;海外赤子離鄉不離祖、新加坡共和國前總統王鼎昌的夫人林秀梅;在海外的裔孫中,許多人事業有成,如祖籍尚乾、出生上街的林銘森,乃知名港胞,愛國愛鄉,創業致富不忘根,今為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理事會常務副會長。
淘江林氏跟陶江林氏之爭
義姑養育了尚乾人,而環繞尚乾的淘江則是尚乾林氏的母親河,尚乾林氏歷代都稱自己為“淘江林氏”。清光緒12年,“淘江林氏”的最後一個進士林履端撰寫的《尚乾鄉土志》中,他有詩曰:“天公不薄淘江林,獨遺孤產十萬丁。飛廉陽侯縱為虐,鹽官有妹撐門庭。”然而,幾年前閩侯縣尙乾林氏宗祠重建落成時,到底是署“淘江林”,還是署“陶江林”,家族裡鬧得不可開交。
“陶江林”的始作俑者就是尚乾林氏34世孫、清末舉人林翰西。林翰西改“淘江”為“陶江”的根據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螺洲陳寶琛到尚乾創辦書院,書其額曰:“陶南書院”。其實,“陶南書院”的“陶”和“淘江”的“淘”,風馬牛不相及。鄭祖庚《閩縣鄉土志》說:“蓋考其地誌以為江迄西新岐、文山一帶,有燒磚瓦之陶窯,江迄東黃石、下洋一帶,有燒石亥器之陶窯,即本區之肖家道渡頭、歧頭,古時亦有陶穴。淘江之淘字疑為陶字之誤。”這個“疑”字實在太過於想當然了!從新岐、文山一帶的陽岐江到尚乾的淘江,中間要隔著一大段的螺江。何況黃石、下洋一帶屬馬江地段,與淘江不再相干。再說尚乾林氏早在宋朝,便人文極盛,會有這樣的錯誤嗎?不過是“庸人自相擾”!筆者以為“淘江”的“淘”字,大浪淘沙,獨立潮頭,氣概不凡,確也是無須改“淘”為“陶”的。
總之,按地名法和眾約俗成的傳統,陽歧江不能叫陶江,淘江也不能改為陶江。福州還沒有一條真正稱為“陶江”的河流。
但不管如何淘江林氏跟陶江林氏其實是同指義姑養育的這支林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