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毛湖哈密瓜

淖毛湖哈密瓜

淖毛湖哈密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伊吾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淖毛湖農場位於新疆“東大門”之稱的哈密地區伊吾縣境內,北鄰蒙古國,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三師最邊遠的一個邊境團場。淖毛湖農場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它位於古老的淖毛湖湖底的中間,是封閉式的山間結構的斷陷盆地,也是新疆著名的七大風區之一。此地夏季酷熱,生長季節平均氣溫高於哈密,晝夜溫差大,平均日較差在10℃以上,極大日較差在25℃以上,光熱條件在全疆首屈一指,年日照時數3326小時,這些獨特的氣候條件是淖毛湖哈密瓜獲得優質、高糖、高產的關鍵,也是優於其他地區哈密瓜的最有利的條件。淖毛湖哈密瓜顏色金黃、郁濃香甜、細膩可口、醇厚甘美。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淖毛湖哈密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淖毛湖哈密瓜
  • 產地名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伊吾縣
  • 品質特點:郁濃香甜、細膩可口、醇厚甘美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459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9月13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內在品質,等級分類,產地環境,地理位置,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淖毛湖哈密瓜品種為優質、高產、抗病、抗逆性強、熟期適宜的優良品種,如8601、金密8號、金皇后等,其中以晚熟品種8601為主栽品種,果實橢圓形,果面黃色覆有少量綠色條帶,網紋細密布滿果面,果肉質密橘紅色,肉質酥、脆、細、甜,口感較好,纖維少,果皮厚有韌性,適宜長途運輸和貯藏。
淖毛湖哈密瓜淖毛湖哈密瓜

內在品質

淖毛湖哈密瓜採收時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折光糖度測定糖度達13%—17%。

等級分類

淖毛湖農場哈密瓜分為三個等級,為一級、二級和三級。

產地環境

地理位置

淖毛湖哈密瓜產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伊吾縣境內,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哈密墾區天山北麓最東的一個多民族邊境農場,也是兵團的東北前哨。她位於伊吾縣北部,與淖毛湖鎮彼此相連,南距伊吾縣城72千米,距哈密市250千米,地理坐標為北緯43°41′—44°29′之間,東徑94°7′—95°47′,東西長12.6千米,南北寬6千米,南鄰前山、鹽池、葦子峽鄉,東南和東部與下馬崖鄉相接,西毗鄰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北部和東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為鄰,邊界線長達187千米。

土壤地貌

淖毛湖農場處在一個曾是湖海底部,整個淖毛湖是一個大型的山間構造斷陷盆地。最高海拔1425米,最低海拔260米,場部海拔460米。農場地勢平坦,周圍無工業,遠離交通主幹線。淖毛湖農場土地類型為3個土類,7個亞類,6個土屬。土類的循序自南向北依次為:棕漠土類、草甸土類和坯土類。農場可耕宜農地為2666.7公頃,已墾1000公頃,土地多分布在以場部為軸心的下面四個連隊。

水文情況

地表水
源於哈爾里冰川的伊吾峽谷,部分水滲透失於莫欽烏拉南麓的山谷地,至葦子峽山口後,以泉水的形式又一次匯成河流流入淖毛湖區域。是地表水的主要來源之處。地表水資源為0.587億立方米。
地下水
淖毛湖區域地下水資源儲量9億立方米,可采量為0.3億立方米。地下水來源主要依賴南部山區的徑流補給,葦子峽流出的地表徑流漏補給,組成淖毛湖區域地下水的主要來源。

氣候情況

淖毛湖農場位於淖毛湖湖底的中間,是封閉式的山間結構的斷陷盆地,正處於中緯度歐亞大陸腹地,是三淖盆地的一部分,屬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氣候,是溫帶乾旱地區。由於三淖盆地西部與木壘縣交界處的小哈甫提克山與巴塔拉之間的“瓶頸”式狹窄通道,西風氣流經過這裡的“狹管效應”,使風力加劇成為新疆的七大風區之一,故此地的氣候特點是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平均氣溫日較差在10℃以上,極大日較差在25℃以上。這種十分特殊的氣溫日較差,有利於農作物有機物質積累。淖毛湖農場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光熱條件在全疆首屈一指,年日照時數3326小時,比譽為“日光城”的拉薩還多350小時左右,無霜期175天,年平均氣溫9.8℃,5、6、7、8四個月的平均氣溫在20℃以上,其中7月份平均氣溫在28℃以上,高於哈密,9月份平均氣溫在19.5℃,高於哈密2℃以上,這些獨特的氣候條件是淖毛湖農場晚熟哈密瓜獲得優質、高糖、高產的關鍵,也是優於其他地區哈密瓜的最有利的條件。
淖毛湖哈密瓜淖毛湖哈密瓜

歷史淵源

新疆哈密瓜的栽培歷史約2000年,東漢始到唐代的900年間,哈密種瓜已相當普遍。
據成於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的《沙州伊州志》殘卷(即敦煌·哈密志)記載,唐代西域園藝發達,諸如葡萄、甜瓜、桃、李、梨、杏等比比皆是。
到了清代哈密瓜的種植已相當可觀。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後,哈密回王額貝都拉每年都帶哈密產的甜瓜等物品到北京朝貢,哈密瓜由此得名,清溫文奠在《崑崙旅行日記》中寫道:“每歲進貢例於元旦日時呈,皇帝早膳後必進哈密瓜,西太后尤喜食之。”
民國時期,哈密瓜十分有名,民國七年(1918年)出版的《新疆小正》中記述“凡瓜甜而美者皆哈密來也。”民國十九年(1930年)劉文海在《西行見聞記》中說:“哈密瓜甲天下……余曾環世界兩次,又足跡遍中國,所嘗之瓜未有類於此者……。”
新中國成立之後,哈密瓜的生產不論在種植面積上,還是品種和產品數量上都大大超過了任何時代。
淖毛湖農場哈密瓜種植史與哈密同步,但因這裡氣候特殊,偏僻閉塞,交通又極不便利,一直未能形成規模生產,屬典型的自產自銷生產方式。建場初期種植面積200畝左右,只滿足於本地職工食用,不作為商品出售。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土地包產到戶後,淖毛湖哈密瓜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由於種植技術相對落後,產量、商品率較低,所產哈密瓜也僅在哈密區域內銷售。
1997年,第一批晚熟哈密瓜在伊吾縣淖毛湖農場試種成功,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經過數十年發展,成為全疆哈密瓜最好、最大的產地。淖毛湖農場又開展了農產品質量追溯項目,用現代化、信息化的手段進行管理,實現了哈密瓜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控制。

生產情況

2010年,淖毛湖哈密瓜種植面積2.5萬畝,年產哈密瓜5000噸左右。
淖毛湖哈密瓜淖毛湖哈密瓜

產品榮譽

淖毛湖哈密瓜連續獲得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多次獲得綠色食品博覽會“最暢銷產品獎”。
1997年,淖毛湖哈密瓜“8601”系列產品在的烏洽會上獲“產品開發獎”。
2002年,淖毛湖哈密瓜在中國綠色食品福州博覽會上被評為“最暢銷產品獎”。
2006年,淖毛湖哈密瓜獲得了2000畝“有機哈密瓜生產基地”認證,主持的哈密瓜膜下滴灌栽培技術推廣套用項目也獲兵團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0年,淖毛湖哈密瓜被評為“上海世博會新疆館指定禮品”。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淖毛湖哈密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5年,淖毛湖哈密瓜入選全國百家合作社百個農產品品牌。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淖毛湖哈密瓜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哈密地區淖毛湖農場農業連和四連兩個連隊。地理坐標為東經94°7′—95°47′,北緯43°41′—44°29′。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淖毛湖哈密瓜產地選擇在位於新疆哈密市伊吾縣淖毛湖農場,地處天山北麓沖積扇平原地帶生產。該地域屬於亞熱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具有乾旱少雨,蒸發量大,溫差變化大,日照長、光熱資源豐富等特點,適宜種植哈密瓜。淖毛湖農場哈密瓜地域保護範圍為淖毛湖農場四個連隊。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根據該地域生態條件、長期試種對品種的要求,選擇出優質、高產、抗病、抗逆性強、熟期適宜的優良品種,如8601、金密8號、金皇后等。其中以晚熟品種8601為主栽品種。
3、生產過程管理:淖毛湖農場哈密瓜嚴格按照標準化哈密瓜的建設標準和栽培模式種植,實行“五統一”生產,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操作規程、統一投入品種類數量、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標準質量。特別在進行施肥、整枝、疏果、灌水、病蟲害防治等各項田管措施上,按照現代農業要求進行科學跟蹤管理。
3.1、栽培模式:採取膜下滴灌技術,行距50厘米,溝距250厘米,株距50—60厘米,膜寬120厘米,畝用地膜2.6千克,滴頭間距40厘米,畝用滴灌帶270米,畝保苗株數1100株。
3.2、適期播種:晚熟哈密瓜適應在3厘米土溫穩定達15℃以上時播種。其最佳播種期在5月初至6月20日。播種時在滴灌帶左右兩側25—30厘米處,開孔點種,每穴2粒,播深2—3厘米,播後覆土,要求土壤松碎,封土嚴密。
3.3、防風:淖毛湖農場風大,播種鋪膜時因在膜面上加壓膜塊,間距為30—50厘米。對未壓好的膜頭、膜邊及膜孔洞應加土壓實。出苗後,要封好“護脖土”,穴口要封嚴。在幼苗迎風面放置土塊或設定風障。苗期管理:當瓜苗4—5片真葉時定苗,每穴1株,要去弱留強,去病留健,去雜留純,淘汰苗用手將幼莖掐斷。定苗同時及時倒蔓,在地膜上鋪一層細土,在根莖基部培10—20厘米厚的疏鬆土壤。
3.4、整枝壓蔓:採用改良式一條龍整枝法,主蔓7片葉以下的子蔓全部抹除,8片葉以上的子蔓有瓜留兩片葉摘心,無瓜留一片葉摘心,同時摘除歪瓜,瓜秧封住瓜床時停止整枝。要求坐果率達到90%以上,如果出現旺長,將子蔓或孫蔓的頭全部打掉,瓜坐穩後停止。瓜苗長20厘米左右時(5-6片真葉)開始進行壓蔓,壓蔓時間選擇在晴天下午進行,選用大土塊或帶鉤的樹杈將瓜蔓均勻固定在瓜床上,每隔4—5節壓一次,一共壓3—4次,坐果節位處不能壓。一般壓蔓工作至封行為止。
3.5、留瓜、翻瓜:摘除根瓜,留第8片葉以後子蔓結的瓜;當幼瓜長到雞蛋大小時,選留果形正常、果形中等、色澤符合本品種特徵的幼瓜,摘除其餘不正常的幼瓜。適時翻瓜,翻瓜時在瓜下墊些乾細沙,對露在外面的瓜要用葉蔓和草遮蓋,防止日光灼傷。
3.6、水肥管理:
3.6.1、灌水:嚴格按照苗期少灌,膨大期多灌,後期少灌德灌水原則。滴灌瓜全生育期用水400立方米/畝,分10—13次滴入。播前水要滴足,每畝36—42立方米,生長期每次滴水24立方米/畝,冬灌用水量120立方米/畝。採收前7—10天停水。
3.6.2、追肥:從出苗到果實成熟可追肥1—3次,苗期(瓜苗2-3片真葉)畝施尿素3—5千克;開花至果實膨大期畝施氮磷鉀複合肥20千克(注意花後嚴格禁止施尿素,以保證其品質)、果實成熟期畝施鉀肥10千克。追肥方法一般採用在瓜溝壁瓜穴下方20厘米處挖穴施入,隨後覆土澆水。葉面施肥:生育期間可用生物菌肥10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1—2次。結合葉面噴肥,可將磷、鉀肥及微量元素與生物菌肥混合後噴施。
3.6.3、病蟲害防治:農業防治:嚴格選地和輪作倒茬;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瓜田遠離蔬菜地,以消滅蚜蟲傳染源;深耕冬灌,清除雜草,消滅越冬成蟲和幼蟲;瓜採收完後,將病殘體集中清除,清潔田園。物理防治:黃板誘蚜,銀灰膜驅避蚜蟲,黑光燈、糖漿盤誘殺地老虎和金針蟲。化學防治:哈密瓜生長期間可用50%多菌靈500—1000倍液灌根防治發病初期的枯萎病;用72%杜邦克露可濕粉劑500倍噴施防治霜霉病;用新植黴素或農用鏈黴素4000倍液噴施防治細菌性葉斑病;用20%病毒A噴施防治病毒病;用敵敵畏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
4、生產記錄要求:設立專門的記錄員負責農時操作記錄;農藥使用記錄檔案應完整、真實,並按作物分別記錄使用的農藥名稱,包括通用名和商品名、登記證號、劑型、防治對象、時間、施用量、次數、安全間隔期;肥料使用記錄檔案應完整、真實,內容包括肥料名稱、登記證號、類型、施用量、施用方法、次數等;及時做好各類農時操作記錄、產量記錄和產品銷售記錄;記錄妥善保存兩年,以利可追溯性檢查。
5、採收要求:採收前15天應停止打藥,10天停水;合理確定採收期,每隔1—3天抽取有代表性的樣品測定含糖量,同時觀察果實的成熟度;分期、分批採收,做好果品質量分級;採收做到雨天不採收,早上避開露水,下午避開太陽曝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