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淀化作用

淋淀化作用

土壤表面上是靜止的,甚至我們一輩子也看不出他們有什麼變化。實際上土壤中的物質時刻在運動著。如岩石、母質風化過程中釋放出來的細微物質,可以隨水下土壤剖面下部運動,從一個土壤層中遷出,又在另一個土層中澱積,這種現象就稱為土壤淋淀化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淋淀化作用
  • 外文名:podzolization
  • 別稱:淋淀過程
  • 表現:鈣積土
  • 產物:淋淀化土
  • 學科:地理科學
釋義,例子,意義,淋淀化土,作用過程,黏化過程,腐殖質累積過程,

釋義

土壤表面上是靜止的,甚至我們一輩子也看不出他們有什麼變化。實際上土壤中的物質時刻在運動著。如岩石、母質風化過程中釋放出來的細微物質,可以隨水下土壤剖面下部運動,從一個土壤層中遷出,又在另一個土層中澱積,這種現象就稱為土壤淋淀化作用。

例子

最初有些土壤母質是不分層次的,但在淋溶澱積作用,漸漸就分成了不同的層次。如在成土母質風化過程中釋放出的碳酸鹽隨著地表水分的下滲而向土壤剖面下部遷移,並在某一層次沉澱下來,形成白色的碳酸鈣澱積層。

意義

這一現象在鈣積土類上表現的更明顯,是判斷鈣積土的主要依據。砂姜結核是土壤碳酸鈣在局部富集、凝結而成型的堅硬的土壤新生體,土壤鈣積化過程的代表產物。

淋淀化土

淋淀化土又名淋溶土,美國土壤系統分類中的一個土綱。分為潮淋淀化土、濕淋淀化土、乾淋淀化土、乾熱淋淀化土和極地淋淀化土幾個亞綱。淋淀化土多發育於乾濕交替氣候區的森林和稀樹草原植被條件下,因此,大部分時間土壤處在潮濕狀態,淋溶作用得以進行。淋淀化土是具有褐色或淡色表土層的礦質土壤,中度至高度鹽基飽和,肥力較高。剖面中下部具有一個由黏粒澱積而成的澱積層。

作用過程

黏化過程

淋淀化土分布的地區,夏季溫暖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水分季節變化明顯。在溫暖多雨季節,原生礦物分解強,土壤中的易溶性鹽類和碳酸鹽均遭到淋失,原生礦物分解的結果是形成黏土礦物,如水化雲母、蛭石、高嶺石等,這些黏土礦物,一部分就地殘積於土體層,成為殘積黏化作用,另一部分黏粒隨著季節性水分的變化,向下淋溶,在心土層澱積起來,使心土層的黏粒含量增高。假定土壤不遭受侵蝕,黏化層的厚度自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逐漸增厚。在黏粒形成的同時,鐵、錳逐漸釋放,被釋放出來的亞鐵化合物因氧化而澱積,並以棕色膠膜形態包被於土粒或結構體表面,使土體呈棕色,而這種顏色由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越來越鮮艷、醒目。由於淋淀化土分布南北跨度大,水熱條件差異較大,風化、淋溶作用自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增強,反映到各土壤類型的黏化作用方式、黏化強度等都有差異,主要表現為:
1.土壤酸鹼度和鹽基飽和度的差異
暗棕壤母岩風化過程較弱,鈣、鎂雖得到淋溶,但鹽基未完全淋失。鹽基飽和度一般較高,土壤呈中性到微酸性反應。棕壤鹽基已被淋失殆盡,無石灰性,一般呈微酸性至酸性,鹽基飽和度一般在70%以上。而黃棕壤淋溶強烈,土壤溶液呈酸性,鹽基飽和度比棕壤低。
2.黏粒在剖面中的差異
暗棕壤殘積黏化作用和淋溶作用較弱,黏粒在剖面上部含量較高,向下部減少。而棕壤剖面上部因淋溶黏粒減少,剖面中、下部因黏粒澱積而增高,B層黏粒含量比表層和母質層高出1.5~2倍,剖面中下部孔隙壁普遍有黏粒澱積膠膜。黃棕壤黏化作用更深,黏化層深厚,甚至形成黏磐,黏粒含量高達30%以上。
3.鐵、錳氧化物在剖面中的差異
暗棕壤剖面中鐵有移動,鋁的活性較低,移動量不大,黏土礦物以水化雲母為主,蒙脫石和綠泥石都很少。而棕壤鐵、錳淋溶和澱積明顯,游離鐵的含量除BC層外,都低於20 g/kg,鐵的游離度在25%~35%,低於黃棕壤(40%上下),鐵的活化度多低於15%,個別可達18%,剖面中下部結構面上可見到鐵錳膠膜或鐵鏽斑紋,黏土礦物仍以水化雲母和蛭石為主,但已有高嶺石出現,黏土礦物處於脫鉀階段。黃棕壤除鐵、錳移動明顯,游離鐵的含量高於20 g/kg外,還可見鐵錳結核累積層,鐵錳黏土膠膜在土體結構中普遍出現,鋁矽酸鹽受到破壞,矽亦移淀,黏土礦物已處於脫鉀和脫矽階段,黏土礦物中除了水化雲母和蛭石外,高嶺石已增多,表明已有弱富鋁化現象。

腐殖質累積過程

淋淀化土在進行淋溶黏化過程的同時,腐殖質累積過程也很明顯。淋淀化土區的自然植被以針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一落葉闊葉混交林、草甸和草甸一沼澤類型的草本植物為主,生物量大,每年可生產較多的凋落物,復鹽基作用明顯,腐殖質累積顯著,但淋淀化土各土壤類型之間腐殖質累積過程亦有一些差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