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棚村村民委員會,實地走訪得知,該村以通往九華山途中建有涼棚,以建築物命名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涼棚村村民委員會
- 所在區域:浙江省
- 性質:地名
- 羅馬字母拼寫:Liángpéng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涼棚村村民委員會,實地走訪得知,該村以通往九華山途中建有涼棚,以建築物命名的地名。
涼棚村村民委員會,實地走訪得知,該村以通往九華山途中建有涼棚,以建築物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村以通往九華山途中供人歇腳涼棚命名。歷史沿革清末屬浮石鄉四十五都一百五莊;1948年列為毓秀鄉第十九保;1950年劃為大侯村,隸屬...
涼棚鎮村 涼棚鎮村,1983年由南通縣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時 定名。地名含義 以駐地涼棚鎮為名。歷史沿革 1959年稱6大隊,1981年定名為涼棚鎮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時,改稱為涼棚鎮村。2008年村居合併調整時被撤銷。
回楊村村民委員會是1983年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 何氏祖先初來時搭一涼棚定居,初呼涼棚頭,後諧音為楊棚頭(回楊)。歷史沿革 其地1949年初為中河鄉十保。1950年為杏山鄉二村。1956年為中河鄉高級社。1961年為回龍公社回楊大隊。1983年為回龍鄉回楊村村民委員會。1992年撤區擴鎮後,改稱黃家埠鎮回楊村村民...
涼棚嶺村位於黃巖區澄江街道東南端,東接西城,南鄰高橋,西連葛村,北傍江南渠道,行政村總面積2.34公傾,耕地面積731.67畝。村鎮概況 柑橘面積924畝,山林面積961畝。全村共有679戶,現有人口2101人。 村黨支部成員有5名,村委會成員有6名。無學校,宗教場所1個,老人協會1個。涼棚嶺村主要特色農業有東魁楊梅...
涼棚下 涼棚下是形成聚落後,名稱約定俗成的地名。地名含義 解放前有三戶村民居住在此,相傳在大涼棚下養牛,因此取名涼棚下。歷史沿革 1950年3月至1956年2月為黃埭琳橋鄉所轄,1954年建初級社,1956年建高級社,高級社時屬黃埭鄉向前第十社,1960年為下堡大隊,1983年7月建黃埭鄉下堡村村民委員會。
仁智村,隸屬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城南街道,該村地處桐廬縣城東部,距離縣城行政中心4公里,丘陵平原地形,地勢平坦寬闊,總面積約13.1平方公里。由石牆裡、下田塢、涼棚下、江家、鮑家、戴家、西塢、天井塢8個自然村組成。截至2011年,共有農戶867戶,人口2785人。東面與鳳川鎮接壤,西面與東興村毗鄰,西北面隔七...
芷溪村游花燈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客家元宵節慶之一。游花燈是為了祈福,同時也能增進親友、鄰里的感情。如今,村民們還通過花燈宣傳禁毒反詐、家風家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賦予花燈以時代內涵。特色產業 芷溪明清時期商業發達,繁榮達到鼎盛。特別是清康熙時期,至潮州的航運...
歷史沿革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村稱胡栗棚;1947年屬二區八保;1950年屬第一區;1954年屬清淮中心鄉劉灣小鄉;1957年屬金亭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屬城郊人民公社劉灣大隊;1983年12月撤社設鄉,大隊改村民委員會,屬城郊鄉劉灣村民委員會;後因修建龍潭河水庫;2002年村民遷出,今無人 居住。
柳棚溝 柳棚溝,於唐代初立村,溝內柳樹茂密,遮天蔽日,好像搭起的涼棚,故名。地名含義 因植物名。歷史沿革 原石源村民委員會,因條件差,1983年遷居石源村。
邱月明,男,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生,葵涌官湖村人。1992年被民眾推選為官湖村村民小組長,199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7年9月,官湖設為行政村後,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官湖實業公司董事長。1998年他根據該村的資源優勢和特點,提出了“以農業為主導,工業和旅遊相輔助,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工作...
截至2011年末,九華鄉轄橋頭、下鄭、沐一、沐二、沐三、上方、上童、下童、上彭川、下彭川、周角壠、塔石嶺、孟高寮、下坦、上鋪、下鋪、關溪、范村、上宅、上清、溪淤、新宅、外宅、源口、外近山、內近山、雲頭、大侯、涼棚、茶鋪、石坑源、外陳、寺塢、塢口、周公山3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85個村民...
截至2011年末,上方鎮轄新京、嚴村、金揚、金坑、玳堰、鹿角堰、上方、立模新村、依岙新村、鄭家新村、仙洞、金牛、上龍、龍祥1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301個村民小組。2020年6月,上方鎮轄14個行政村:玳堰村、新京村、嚴村村、金揚村、金坑村、鹿角堰村、上方村、上龍村、立模新村、依岙新村、龍祥村、金牛村、...
2006年8月,虎丘街道新益村劃入白洋灣街道。行政區劃 2011年末,白洋灣街道轄富強、長涇、西站、路南、藕巷、南山、寶鄰7個居民委員會和新城、自由、民主、張網、新漁、申莊、富強、新益8個村民委員會,下設43個居民小組、67個村民小組。截至2021年10月,白洋灣街道轄14個社區:路南社區、富強社區、寶鄰社區、...
蓴湖的老街,就是現在的上街。附近的村民叫蓴湖就要加一個街字,“蓴湖街”。也難怪,過去,鄰近幾十里只有蓴湖有街,逢農曆二、五、八集市,在百姓的心目中,除了縣城,就只有蓴湖街了,似有一種暱稱味兒。歷史上自有了蓴湖,便有了這條老街,蓴湖街的村民,據說百家姓齊全,可見村民大多來自四面八方。那么在...
前洋、溪岸林、橋頭蔡、橋西、前園、下洋岙、坦頭路、坦南、假山、下宅、上宅、三份、照山、黃家山、陳家山、高莊田、中央屋、八村、豐坑、里梅、黃坦洋、董張往、戴其、唐岙、洋高山、大泛、龍里、其後山、西山、前莊、丁公園、涼棚基、後遼,共123個民眾自治組織;下設4個居民小組、1237個村民小組...
依託鐘離辭母的慈孝傳說和少數民族村兩大特色,打造慈孝文化和滿族文化。建成滿族文化展室,成立“慈孝情”演出團隊,不斷豐富村民業餘文化生活。著力營造新環境、培育新農民、倡導新風尚、發展新文化、實現新發展,形成了制度健全、管理民主、村容整潔、民風淳樸的良好風貌。曾先後獲得首都文明示範村、首都文明村、...
毛澤東舊居為當地民眾賈樹堂家窯洞,毛澤東同志住在東邊第一孔窯內,西面窯洞為警衛戰士居住。司令部舊址為村民曹香蓮家,布局為典型的陝北“明五暗二六廂窯”建築。院落背山而建,面向紅崖山。舊居一共三孔窯洞,布局為一進兩開,即中間窯洞有門和中廳,窯內左右開過洞進入東西兩室。毛澤東舊居窯,窯洞細而長,...
在總乾渠征遷時,面對無數次上門的征遷幹部,60多歲的蘇藺村村民宋廣珍率先表態:“南水北調工程是國家的大事情,你們也不容易,放心吧,我家帶頭拆!”俗話說:窮家難捨,故土難離。為了南水北調的順利建設,廣大征遷民眾在“大家”與“小家”的天平上,最終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妻子想不通,丈夫來勸說;...
楚文化在伍家溝這一古老的村子裡也有所體現,如在村民的信仰、風俗、生產方式、衣、食、住、行,以及民歌、民間故事中,都有大量表現。許多古老的風俗,如先秦楚人的拜日、崇火、尊鳳、招魂,與尚東、尚左的信仰與風俗,至今仍在百姓的婚喪嫁娶等活動中有所留存。伍家溝民間故事村的形成,有三個因素,道教文化...
轄牡丹區、定陶縣、曹縣、成武縣、單縣、巨野縣、鄆城縣、鄄城縣、東明縣一區八縣及一個經濟開發區,158個鄉鎮,134個居委會、6005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12238.6平方公里。觀賞牡丹主要集中曹州牡丹園、古今園、曹州百花園等處。另外,整個牡丹鄉,包括趙樓、李集、何樓、洪廟、王梨莊的農家田野都栽種了許多牡丹(...
這裡居住著上百戶村民,但時常遭到財主、官府的欺壓,還不時遭到盜匪搶劫。有一對夫婦,男名甘田(又名甘定),女稱織娘,勤勞樸實,生活幸福。夫妻倆喜得一子,取名甘寧。鄉親們說,在甘寧出生時,附近的瀑布中有龍吟之聲,瀑布倒流,這孩子今後定當不凡。童年時,父母便送他到私塾讀書,到十二三歲時便學完了...
吃了早飯把碗丟,涼棚底下把鞋做,剪子掛在樹丫上,索線搭在椅背後,偷眼看郎好回頭。偷眼看郎好回頭,銀針扎到妹的手,好似蜂螫痛不過,手攀樹枝血直流,看了情哥好包手。社會生活 經濟 玉湖湖區農業特色種植業主要有藕帶、馬鈴薯和水產品養殖。2008年以來,有馬蹄、紅光、桂豐、尹家灣、軍堤的農戶和沙口子...
村里新建村民別墅群,花樹綠坪環繞其間,假山盆景錯落有致,同樣成為一道引人注目的宜人景觀。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有強烈環保意識的滕頭人,自1993年起,成立了國內最早的村級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對引進有污染的項目擁有一票否決權。已否決了50餘項經濟效益可觀但污染環境的項目。優良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和諧的...
”於是,雞便因此而得名曰“文昌雞”,因為是有皇帝賜名,所以村民便商定把村名改為“天賜村”,以示榮耀。由於文昌雞作為貢品供奉皇上,後來每逢傳統佳節,家家戶戶都以文昌雞作為祭品祭拜祖先,生意人也把文昌雞作為祭品供奉財神,這一傳統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抗擊非典 文昌雞還有一段光榮的故事。在2003年全國抗擊...
在山澗兩邊利用水面設架,一人多高的葡萄棚鬱鬱蔥蔥綿延1公里,中間流水潺潺、清澈見底,兩邊的砂石小路,都受到“綠色涼棚”的庇蔭,與葡萄溝相傍的還有妖嬈多姿的百畝桃樹林。葡萄成熟季節,掛滿了佳果的葡萄溝景色更美。景區文化 這裡保留了獨特的畲族飲食、歌舞等民族文化。村民用薑茶、糍粑和黑米飯等“小食”...
據村里老人們回憶,驗屍前兩三天,高狗莊附近的旅店已住滿了看熱鬧的人,方圓數十里的村民都來觀看。天津來的人住在了高狗莊祠堂內,高家慌了手腳,抬去整筐大洋行賄。由於這事兒轟動很大,天津的官員們拒絕了賄賂,決定開棺驗屍。開棺驗屍那天是1918年農曆七月初二,當時天降毛毛細雨,天津高等監察廳的官員們在...
東陂的腊味製作歷史可上溯至明代。相傳在明朝年間,有兩位來自東莞的移民遷居於此,帶來傳統的臘肉製作技術,他們結合東陂鎮的特殊環境,對農家飼養的禽畜進行臘制加工,甚得方圓幾十里村民的歡迎。清乾隆年間,東陂人生活富庶,六畜興旺,當時的豬肉除正常屠宰銷售外常有剩餘。一次偶然的機會,當地有一個村民把剩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