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塔寺
- 外文名稱:Bai Ta Si
- 地理位置:武威涼州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 占地面積:277畝
- 開放時間:08:30—18: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20元
介紹
歷史性會見
13世紀初,成吉思汗兵臨西夏,征服畏吾兒,占據青海柴達木地區。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窩闊台即汗位,將原屬西夏和甘青部分藏區作為封地劃給了次子闊端。闊端雖未繼承過汗位,但他鎮守涼州(今武威),扼守咽喉,成為蒙軍的西路軍統帥,號稱西涼王。為了統一西南邊疆,他派手下的大將多達那波領軍入藏,直至藏北熱振寺。
讀過西藏歷史的人都知道,自9世紀吐蕃王朝崩潰後,西藏就陷入了分裂割據的狀態。新興的地方封建勢力與新興的各教派勢力相結合,各霸一方,相互傾軋,紛爭不止。多達那波沿途對自動歸順納款的僧俗藏民未加傷害,並讓其首領人物照舊管理地方。他還在藏區仔細了解當地社會、宗教情況,欲尋精通教法的高僧前來蒙古領地傳播和發展佛教。當他了解到西藏各地僧俗勢力稱雄割據、實力地位不等後,向闊端上了一道《請示迎誰為宜的詳稟》,內中報告說:現在衛藏地區,以噶當派的寺院最多;達壠噶舉派的法王最有德性;止貢噶舉派的京俄大師最有法力;而興起於後藏的薩迦派大師聲譽最高、學問最好。最後,闊端採納了多達那波的建議,決定迎請實力雄厚的薩迦派大師貢噶堅贊來涼州傳法,共商西藏歸順大計。
貢噶堅贊(1182-1251),是被譽為“薩迦五祖”中的第四代祖師,出家前名叫貝丹頓珠。他自幼聰明智慧,隨伯父扎巴堅贊學習薩迦密宗經典,貫通大、小五明(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27歲時,師從印度那爛陀寺高僧喀且班欽釋迦室利受比丘戒,懂梵文、祝夏(唐代勃律)語,對噶當派、希解派的教法也很精通。由於學識淵博,聲名遠揚,衛藏各地百姓都尊稱他為薩迦班智達(簡稱薩班),意為薩迦派的大學者。薩班在接到闊端派金字使者送來的邀請詔書後,審時度勢,權衡利害,毅然決定親往涼州去見蒙古皇子。
公元1244年8月,薩班先派了10歲的八思巴和6歲的恰那多吉兩個侄兒從薩迦先行起程,而他本人就歸順蒙古事宜與各地方勢力進行磋商後才從拉薩動身。薩班當時已63歲高齡,但他不顧路途遙遠艱險,為了西藏眾生的前途,經過兩年跋涉,於1246年8月到達涼州。當時,闊端王子正在蒙古參加貴由汗的即位典禮,未能立即見面。薩班利用空閒在當地廣設經場,弘傳佛法,又給各族信眾主動送藥醫病而從此名聲大振。薩班被涼州百姓視為“神人”,這為他與闊端會談創造了良好氣氛。
公元1247年,闊端返回涼州,即邀薩班在白塔寺見面並舉行會談,經過磋商,議妥了西藏歸順蒙古的條件,包括呈獻圖冊、交納貢賦、接受派官設治等等。薩班認為,西藏現在如果和西夏、畏吾兒、甘青地方各族一樣,和平地隸屬於蒙古汗王的統治之下,定會給西藏的僧俗民眾帶來莫大的好處,為此由他出面,擬寫了給西藏各地僧俗勢力與百姓一封公開信(即《薩班致蕃人書》),向西藏僧俗各界說明歸順蒙古的利害關係,奉勸西藏僧俗人等要接受蒙古王子的條件,遵行蒙古法度,此乃大勢所趨,大家要齊心協力,勿存其他僥倖心理。薩班還在信里告知他們,西藏已成為蒙古屬地,闊端大王已委派薩迦和其他金字使者對西藏進行共同治理。凡願歸順者,相安無事,官員原有職權地位可繼續保持;不願歸順者,蒙古大軍到來時,便作為武力討平對象。信中還把蒙古為西藏規定的各項制度、包括委派官員,繳納貢賦等,都作了說明。這些制度,奠定了日後元朝中央政府對西藏進行施政管理的基礎。
《薩班致蕃人書》,是一份關係西藏後來生存發展的告白書,是一份使西藏人民免受兵戈之苦的重要文獻。著名的藏文史籍《薩迦世系史》對它作了完整記錄,說明信中內容和主張,贏得了西藏全體僧俗各界的認同和歡迎。
闊端與薩班在涼州會談後,結束了西藏長達400多年的混亂局面,成為中國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個行政區域,實現了祖國的統一。
白塔寺的興建
白塔寺在涼州成為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以後,香火十分旺盛。每天前來禮佛朝聖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據近年考古發掘與實地考察得知,這座寺院經闊端、薩班的擴建重修,已成為當地一座雄偉的佛城,占地面積達184800平方米。四周有寬厚的城牆,寬4米,高8米,全部由夯土築成。牆上開了4座城門,有8座烽墩。寺院建在城西部,坐北朝南。主體建築有山門、鐘樓、鼓樓、金剛殿、三寶殿、大經堂等。殿堂重檐七彩,雕樑畫棟。佛像千姿百態,形象逼真。殿堂內的四壁布滿了巧奪天工的壁畫,光彩耀人。城中並有官邸、僧舍、店鋪、戲樓等附設建築。寺前是一片松林和塔林,有大菩提塔108座,四周環有形制各異的小塔。薩班就住在這白塔林立的佛城內,接納四方賢哲,融政治、經濟、宗教和各民族文化於一體。白塔寺成了蒙古王室、各族官員和僧眾聽經禮佛的聖地和從事貿易經商的場所。至薩班圓寂、八思巴主持該寺時,這裡仍駐有僧侶一萬多人。
薩班在白塔寺駐錫5年多時間,於藏曆陰鐵豬年(1251年)十一月十四日凌晨,伴著諸種異兆安然圓寂,享年70歲。闊端王子為這位大師的仙逝深表痛惜,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悼祭活動。用紫白檀木火化了他的真身,在佛城內建起了7級高49米、周邊63米(高約16尋)即今天的35.28米的靈骨白塔,將其舍利及靈骨大部分藏於塔內供奉,一部分送往後藏薩迦地方供養。靈骨塔建成後,由薩迦第五代祖師八思巴親自作了開光安神儀式。關於闊端為薩班大師化屍和建塔事跡,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刻石的《重修白塔碑記》有這樣一段描述:“昔阿育王造塔八萬四千,而震旦國中止有一十六座,甘州之萬壽塔與涼州之姑洗塔居其二焉。若白塔不知創自何代,近翻譯番經知系果誕王從烏斯藏敦請神僧名板只達者來涼,即供奉於白塔寺,時年已六旬矣。後六載即涅沐浴焚火,空中見祥雲五色,霞光萬道,於口上坎骨顯出西天字,即啞字也。於頂骨顯出文殊菩薩、喜金剛佛二尊。於囪門骨顯出典勺佛。於後腦骨顯出釋迦佛像。於兩耳上顯出尊勝塔二座。於兩膝蓋顯出觀音菩薩、救度佛母二尊。於手指上顯出彌勒佛、不動怒佛。於胸前顯出金剛杵。於中間顯出西天字,即字也。兼舍利無數,光彩照耀,王與眾等靡不踴躍讚嘆,合掌恭敬,緣建白塔,將板只達(班智達)金身靈骨裝入在大塔內,其餘眾塔俱有舍利。緣板只達(班智達)原系金剛上師化現流傳,經二十五轉身,故顯化靈異一至於此。”靈骨塔是紀念和緬懷薩班的象徵,涼州人民不忘敬仰這位教化各族僧眾、促進各民族團結和睦的偉人,經常到這裡焚香頂禮膜拜。八思巴繼承了薩班的衣缽,繼續主持該寺。據說,他在涼州又生活了9年。
佛教傳入與中國化過程,是中國文化與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規模的交流與融合,而涼州及河西在這次交流與融合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白塔寺不僅是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而且將藏傳佛教文化傳向河西大地,使漢藏民族成為水乳交融、休戚與共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尤其元朝之後,藏傳佛教的廣泛傳播和流行,為佛教注入了活力。佛教的廣泛傳播,也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條件。正是佛教,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群,有了共同的精神信仰,為民族融合提供了一座平台。
歷史意義
近年來,專家學者接踵前來白塔寺考察訪古。甘青地區和西藏的藏族民眾紛紛反映,白塔寺是西藏歸屬中國的歷史見證地,“涼州會談”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闊端和薩班兩位領袖人物,順應歷史潮流,維護祖國統一,是愛國先驅。對他們的事跡應該永久紀念,廣為宣傳。民眾的呼聲引起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李鐵映同志和王兆國同志先後來到涼州作實地考察,他們親自指示要在白塔寺的原址上搞好修復,爭取恢復原貌並設立文物陳列館,利用文物對“涼州會談”的偉大意義作好宣傳。
從20世紀90年代始, 涼州區各級政府就組織人力先期踏訪勘察,探明了白塔寺的確切位置和範圍,備好了相關資料。2000年,白塔寺修復工程正式列入國家“十五”期間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開始啟動。經過幾年的發展,通過社會各界人士和白塔寺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先後完成復原大塔、塔林、紀念館、薩班銅立像建設等項目,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白塔寺遺址周圍道路寬廣暢通,水電設施齊備,林木蔥蘢,花團錦簇,塔林巍巍、遊人如織。已成為國家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3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