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項目規模,項目設計,典故,地圖信息,
項目規模
開放區域總面積15公頃,建築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是西昌市區與邛海瀘山風景區的交匯結點。
項目設計
涼山民族文化藝術中心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及國家級設計大師崔愷先生規劃設計,由中國華西建設集團施工建設。藝術中心的規劃設計根植於涼山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文化背景,是彝族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結合與相互詮釋,體現了傳統與現代、地域與共榮、自然與人文、建築與戲劇和諧統一的關係。
涼山民族文化藝術中心建築造型古樸厚重,外部形式純淨簡潔,色彩豐富,追求戲劇性的效果與藝術的震撼力。藝術中心300米長的建築立面沿航天大道東延線展開,為城市主幹道提供了完整的建築景觀。建築立面的處理,借鑑了彝族傳統的裝飾紋樣與色彩,將其抽象簡化、變形重組,並與現代結構、建築材料有機結合,形成彩色鏤空的肌理。鏤空牆從上至下呈現出由密到疏的韻律,白天會產生強烈的雕塑感,夜晚的燈光會讓它如繁星閃爍。大劇院高聳的舞台塔,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鋁合金格線進行裝飾,白天猶如彝人閃閃發光的銀頭飾,夜晚在燈光的映襯下象徵著民族永不磨滅的火把。中心內部高高的頂穹、巨大三角形窗格,大劇場由彝族傳統木質結構房屋樣式構成半圓形內部;18米升降舞台可一次性容納500名演員在此演出,舞台與觀眾融為一體。走進片石堆砌成牆的廊道,仿佛走進厚重的歷史,而兩旁充滿現代氣息的電影院、咖啡吧、酒吧、旅遊商品專銷讓人驚喜。
涼山民族文化藝術中心火把廣場中央是韓美林先生的“永恆之火”雕塑,它置於圓形靜水池中。火把廣場地面不規則交錯的紅砂岩與青石,根據西昌當地冬至、夏至太陽出升方位圓形放射線鋪裝,表現了火的涌動與天體的運轉,夜晚又是星宿閃爍的光影。廣場周邊石材鋪砌表達中國彝族神秘的十月太陽曆。火把廣場上一側是“九虎下山”雕塑,另一側為“山鷹翔”雕塑,並分別對應黑虎廣場、山鷹廣場。三個廣場由南北中軸線對心相串,呼應成趣。火把後山民俗生態競技場草色青青,自然成坡,是火把節鬥牛、賽馬、玩磨爾秋的好地方。
典故
藝術中心的建築設計都和火有關,那是因為彝族非常崇尚火,涼山彝族著名的創世史詩《勒俄特依》,這樣敘述火的來歷,天上墜下一個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燒了九天九夜,燒盡了不乾淨的東西後,就誕生了萬物生靈。彝族還認為“漢人敬官,彝人敬火”, 人們不僅用火“燒死害蟲”,而且“燒死邪惡”。對火,絕不容許玷污。做飯、烤火的火塘,是神聖的地方,任何人不可跨越,跨了不吉利。孩子跨了,會“一生餓肚子”。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實際上是彝族古老的祭火節,火把就是彝人勇敢、豪邁與勝利的象徵。火把節從農曆六月二十四開始,一般為三天,第一天為“都載”,意思是迎火。這一天,山上山下村村寨寨都會打牛宰羊殺豬,以酒肉祭祖,大家一起圍著火塘喝桿桿酒,吃坨坨肉。到了晚上,大家會在老人選定的地方搭祭台,並以傳統方式點燃聖火,由畢摩誦經祭火。 第二天為“都格”,意思是贊火。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每年的火把節就是彝家山寨的奧林匹克,小伙們鬥牛、賽馬、摔跤、斗羊、鬥雞、爬桿、射擊、奪魁爭霸,而姑娘們就會穿上最漂亮的衣裳、戴上最漂亮的銀飾,撐著黃色的油傘,跳起“朵洛荷”參加傳統選美,爭當最美的索瑪花。第三天,彝語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這天,祭過火神吃完晚飯。人們舞著火把念唱著祈求平安、興旺的歌謠。從山上山下打著火把匯聚在一起,火把燃成一堆大篝火,大家圍著篝火狂歡,唱歌跳舞,相互敬酒,相互祝福“子瑪格尼”吉祥如意。
地圖信息
地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邛海瀘山風景區火把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