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服飾文化與工藝

涼山彝族服飾文化與工藝

《涼山彝族服飾文化與工藝》作者以踏訪大涼山地區的親身經歷和數千幅圖片資料為素材,結合田野考察的體驗,全面而立體地架構了涼山彝族服飾的縱向文化歷史和橫向地區差異概貌。全書共有七章,以涼山彝族自治州三大方言區服飾為寫作的脈絡,從髮式、頭衣、頭飾、服飾配件、足衣等方面對涼山彝族的服飾進行全方位地剖析和介紹,同時記錄和展示了涼山彝族服飾製作工藝技法,並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解析了涼山彝族服飾色彩、紋樣以及服飾在彝族民俗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基本介紹

  • 書名:涼山彝族服飾文化與工藝
  • 類型:時尚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451017
  • 作者:蘇小燕
  •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 頁數:182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紡織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涼山彝族服飾文化與工藝》適合高等院校服裝專業師生、民族服飾文化研究者、少數民族服飾工藝研究者及民族博物館工作人員等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蘇小燕,女,重慶豐都縣人。1984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本科,文學學士。攀枝花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服裝設計、服裝史、藝術設計等教學工作。四川省少兒美術研究協會會員,攀枝花市攝影家協會會員,1998~2002年任攀枝花市第四屆政協委員,攀枝花市九三學社社員。1998年3~7月,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服裝設計和服裝工藝,2003年9月~2004年7月,在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讀國內訪問學者,師從許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研究和設計理論研究。先後在《裝飾》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十餘篇有關彝族服飾文化的學術論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涼山彝族服飾概述
第一節 涼山彝族服飾文化背景
一、歷史沿革
二、地理位置和氣候
三、人口與民族
四、文化與藝術
第二節 涼山彝族服飾整體風貌
一、服飾概貌
二、服裝結構
三、服飾手法及工藝特徵

第二章 涼山彝族三大方言區服裝
第一節 三大方言區服裝的共性
一、以右為尊的服飾觀念
二、搖曳多姿的百褶裙
三、獨立於衣身的立領設計
四、關於三大方言區服飾的混融性
第二節 “依諾”方言區服裝
一、昭覺地區彝族服裝
(一)女子服裝
(二)男子服裝
(三)飾花工藝
二、美姑地區彝族服裝
(一)女子服裝
(二)男子服裝
(三)獨特的美姑柳洪服裝
(四)飾花工藝
第三節 “所地”方言區服裝
一、布拖地區彝族服裝
(一)女子服裝
(二)男子服裝
二、普格地區彝族服裝
(一)女子服裝
(二)男子服裝
第四節 “聖扎”方言區服裝
一、越西地區彝族服裝
(一)女子服裝
(二)男子服裝
(三)斜條盤繡工藝
二、鹽源地區彝族服裝
(一)上衣
(二)百褶裙與絲線腰帶

第三章 髮式·頭衣·頭飾
第一節 髮式
一、女子髮式
(一)辮髮
(二)假髮辮
二、男子髮式
第二節 頭衣
一、頭巾
(一)女子頭巾(包頭)
(二)男子頭巾(包頭)“英雄結”
二、頭帕(帕子)
(一)“依諾”方言區的昭覺、美姑女子“瓦片”頭帕
(二)“所地”方言區的布拖、普格女子頭帕
(三)“聖扎”方言區的越西、鹽源女子頭帕
(四)獨樹一幟的美姑柳洪頭帕
(五)頭帕刺繡工藝
三、帽
(一)童帽
(二)涼山各地婦女帽
(三)特殊功能帽子
(四)帽中蘊涵的文化觀念
第三節 頭飾
一、頭飾材料
二、三大方言區頭飾

第四章 首飾·服飾配件·足衣
第一節 首飾
一、耳飾
(一)耳環
(二)耳墜
二、手飾
(一)戒指
(二)手鐲
三、項飾
四、胸飾和背飾
第二節 服飾配件
一、男女共披的“察爾瓦”、“披氈”
(一)“察爾瓦”
(二)披氈
二、女子服飾配件
(一)裝飾百褶裙的三角包
(二)女子腰帶
(三)背被(背兜)
三、男子服飾配件
(一)腰帶
(二)佩帶(“英雄帶”)
第三節 足衣
一、草鞋(屏)
二、氈襪
三、綁腿

第五章 服飾色彩與服飾紋樣
第一節 服飾色彩
一、色彩的等級觀念
二、尚黑
三、喜紅
四、愛黃
第二節 服飾紋樣
一、紋樣分類及寓意
(一)紋樣分類
(二)紋樣的寓意和象徵
二、紋樣工藝

第六章 民俗生活中的彝族服飾
第一節 節日禮俗服飾
一、火把節前的梳妝準備
二、火把場觀眾服裝
三、火把節中的選美盛裝
第二節 人生禮俗服飾
一、成年禮服飾
二、婚禮服飾
(一)美姑彝族新娘裝
(二)美姑彝族新娘蓋頭
三、喪葬服飾
(一)越西地區喪葬服飾——死亡歡樂“送”
(二)昭覺彝族喪葬枕頭
四、神密的“蘇尼”、“畢摩”服飾

第七章 紡·織·染
第一節 涼山彝族紡織工藝
一、火草布
二、擀氈
(一)綿羊毛的前期加工順序和方法
(二)擀氈的工具
(三)擀制羊毛披氈的方法與步驟
(四)用擀氈工藝製成的服飾品
三、績與紡
(一)羊毛紗線的概念
(二)紗線的加捻原理
(三)涼山績與紡的工具(紡專)
(四)涼山彝族羊毛紗線的加工方法
四、織
(一)涼山彝族腰機
(二)織布工藝
第二節 涼山彝族草木染
一、草木染的淵源
二、涼山彝族草木染工藝
(一)傀的種植
(二)傀染料的加工
(三)傀的染色工藝
(四)傀染風格
(五)草木染的優良性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我是在渾然不覺的狀態下漸漸被涼山彝族服飾上承載的生命氣息和藝術魅力所感染,他們服飾上絢麗而古樸的色彩、多姿的紋樣、豐富奇特而古老的工藝等魅力和彝族婦女在服飾上手工勞作的文化心靈價值,深深地打動和吸引了我,使我萌動了寫這本書的想法。經過四年多的知識儲備、田野考察、資料收集,終於於2007年底開始著手寫作。在寫作的整個過程中最深的感悟是:不是我在寫書,而是書在寫我,更確切地說是我與書結伴而行。
在寫作過程中我的導師中央美術學院的許平教授、董梅老師、攀枝花學院的代俊教授在書的結構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好友代俊教授在書的文字、內容等方面不遺餘力地給予了幫助和指導,好友郭美情友情幫助修改和校對書稿,好友楊芬在書的封面設計和排版方面大力相助,使我受益匪淺。另外,在涼山各地的田野考察過程中,美姑的阿牛史日老師、昭覺中學的丁建華老師和西昌的阿瑟在資料收集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我謹向所有給予支持和幫助的老師和朋友們致以衷心的感謝和真誠的祝福!

序言

涼山彝族服飾,承襲了彝族先民服飾的風格特徵,種類繁多,異彩紛呈,不僅有性別、年齡、盛裝、常裝的區別,還有婚服、喪服、“畢摩服”(祭司)、戰服等專用服飾,作為一種地域物質文化,集中體現了涼山彝族的歷史文化、社會特點、生活環境、審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這些在長期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積澱下來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涼山彝族世代相傳的民族思想精髓和文化理念,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彝族服飾中包含了彝族人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在內的群體意識、群體精神,蘊涵著他們的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同樣,彝族服飾也承載了彝族人民奇思妙想的藝術創造、無與倫比的工藝技巧、獨一無二的藝術表現形式,深深地打動人們的心靈、觸動人們的情感、吸引人們的眼球。
製作服裝的過程是用時間來完成的,而服裝隨穿衣人在空間行走,則是人的生活、生命狀態的展現。基於此,涼山彝族服飾在穿著過程中也有很多細節需要我們去認真地發現、記錄和研究,如三大方言區服飾在款式、穿戴方式、色彩、服飾紋樣等方面均同中存異,且同一方言區也存在細微的差異,這些差異與不同的氣候、生存環境、人文環境等有一定的關係。另外在服飾紋樣上都喜用蕨岌紋、火鐮紋、雲紋、彩虹紋、鍋莊紋等,遺留有較多遊獵民族對火崇拜的痕跡……總之,涼山彝族服飾帶給我們的是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是跨越時空的思考。綿羊毛,彝人衣
2004年8月,筆者與朋友一起前往涼山的昭覺、布拖等地對彝族服飾進行田野考察,第一次零距離地接觸彝族服飾,同時感受到了穿著美麗服飾的人們在那片土地上的生活。隨著考察的深入,筆者被涼山彝族獨特的服飾文化和奇特的民俗文化深深吸引和感染:在涼山彝區有一種有趣的習俗,每年給公綿羊剪毛時,頸部和臀部的毛留下不剪,據說是為了“好看”,但也含有對“陽性”的崇拜。綿羊的毛被製作成披氈、“察爾瓦”穿用在彝族人身上,這些情景反映出涼山彝族人在製作服飾時就地取材的特點,即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相輔相成的生存關係。因此,綿羊毛、彝人衣,呈現的是人與自然共生的和諧關係。
涼山彝族數千年來服飾的原料都是用動物的毛、皮和植物纖維(如麻、火草等),經過“紡專”紡線,“腰機”織布,然後製作成服飾。其中“腰機”是紡織史上的活化石,其紡織而成的服飾品是最古老的手工織品之一,它儲存了最原始的人類氣息,因為它傾注了古人的智慧和他們對生活情思的期待,從而讓我們感受到了先人的靈氣,拉近了我們與先人的情感距離。這種工藝至今仍然在涼山彝區普遍運用,不禁令人感嘆:一種工藝能延續幾千年真是一個奇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