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車鼓,原名“鑔鑼鼓”,它由直徑近1米的牛皮鼓,配備數十對直徑0.5米的大鈸,數面平鑼和號稱“童子圈”的凸臍鑼組成。他們在打擊時受大鼓指揮,配合默契,鼓鈸齊鳴,鼓點自然、圓潤,鈸聲清脆鏗鏘,間以鑼聲,和諧而悅耳,時而高昂激烈、時而悠揚流暢、時而深沉含蓄。鼓手、鈸手、鑼手等身著戰衣、頭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纓,腰塑英雄結,腳登粉底靴,緊袖裹腿,服飾色彩艷麗,灑脫不俗,全然一副將士風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涵江車鼓
- 地理標誌:莆田市
- 保護單位:涵江區車鼓協會
技藝簡介,表現形態,相關製品,
技藝簡介
涵江車鼓歷史悠久,源於何時已無從可考,傳說系宋代“菩薩乞草”而始,莆俗每年臘月二十四,小孩打鑼擊鼓乞柴草為菩薩烘腳起焰,預示來年生活更熱火,這種鑼鼓叫“草鑼鼓”孕育了最初車鼓。明代“草鑼鼓”發展壯大,鼓點規劃統一,形成一定樂器配套,稱為“鑔鑼鼓”,直到清末,鼓面越來越大,要有兩個人抬。解放後,道路越來越寬,把鼓裝在車上更為方便,改稱“車鼓”。
涵江車鼓,原名“鑔鑼鼓”,它由直徑近1米的牛皮鼓,配備數十對直徑0.5米的大鈸,數面平鑼和號稱“童子圈”的凸臍鑼組成。他們在打擊時受大鼓指揮,配合默契,鼓鈸齊鳴,鼓點自然、圓潤,鈸聲清脆鏗鏘,間以鑼聲,和諧而悅耳,時而高昂激烈、時而悠揚流暢、時而深沉含蓄。鼓手、鈸手、鑼手等身著戰衣、頭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纓,腰塑英雄結,腳登粉底靴,緊袖裹腿,服飾色彩艷麗,灑脫不俗,全然一副將士風度。
表現形態
車鼓表現形態有兩種:一是行進間表演,整個隊伍編排有序,在前進中表演,還有伴隨節奏變化穿插舞蹈動作;二是廣場表演,鈸手邊擊打邊舞蹈,隨著節奏的起伏組成種種造型,把車鼓的虎勁、猛勁、狂勁充分地體現出來,使觀者眼花繚亂,鼓陣布列有序、氣勢磅礴、矯健剛勁、熱情奔放。
熟練的鼓手能擊出十數種鼓點,隨著鼓槌的起落,敲鼓邊,擊鼓心,震鼓幫,忽而急如流星,忽而緩似流水,不斷變化花樣,剛中有柔,柔中帶剛,花而不亂,妙趣橫生。鑼手雙手各執重十數斤的大鈸,收腹挺胸,上下翻飛,擊出富有節奏的韻律。
女子車鼓別具風韻。它不但有男子車鼓的勇猛剛勁,又體現出女子特有的柔情奔放。她們對傳統車鼓進行發掘整理,提煉加工,加入了舞蹈動作,穿梭插花,變換隊形,把車鼓的虎勁、猛勁、狂勁全融入優美精湛的舞姿之中。車鼓隊中加入彩旗、宮燈、涼傘配舞,使觀者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更加豐富了車鼓文化的內涵。
相關製品
大鼓一面,直徑1米左右;
大鈸幾十對不等,直徑0.5米左右;
平鑼4面左右,直徑0.35米;
凸臍鑼4面左右,直徑0.35米;
配合涼傘,大金(大鑼,直徑0.8米左右),大吹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