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雜7號

涪雜7號

涪雜7號是重慶市涪陵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莖瘤芥胞質雄性不育系96145-1A為母本,自交系LF為父本配製而成的莖瘤芥(榨菜)一代雜種。

涪雜7號作早熟鮮食栽培從播種到收穫100~110天,作加工原料栽培從播種到收穫130~150天。株型較緊湊;瘤莖近圓形,無刺毛、蠟粉。瘤莖菜皮含量6.2%,空心率6.7%,加工成菜率34.0%,瘤莖含水量94%,菜形指數1.4,粗纖維(乾基)1%,粗蛋白(乾基)2.7%。適宜海拔600~800米區域作早熟鮮食栽培,也可在海拔800米以下地區作加工原料栽培。平均畝產量達1452.9千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涪雜7號
  • 審定編號:渝審芥2011001
  • 作物名稱:莖瘤芥(榨菜)
  • 選育單位重慶市涪陵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 親本來源:96145-1A×LF
  • 品種類型:鮮食加工兼用型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要點,

選育過程

涪雜7號是重慶市涪陵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莖瘤芥胞質雄性不育系(范永紅等,2001)96145-1A為母本,自交系LF為父本配製而成的莖瘤芥一代雜種。母本96145-1A是1992年3月利用雲南省農業科學院油料研究所的芥菜型油菜不育系歐新A(Ouxi-nA)為不育源,浙江省地方品種半碎葉為父本,通過雜交和連續7次回交培育而成,不育性狀穩定,不育度100%,不育株率100%。該不育系株型直立,生長勢較強,晚熟,瘤莖扁圓形,菜形較好,耐先期抽薹,耐寒性強,適應性較廣,瘤莖前期膨大速度較慢。父本LF是重慶市涪陵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新收集的資源材料,2004年在海拔1050米的涪陵區武陵山利用其有利於先期抽薹的氣候條件,經3代定向選擇育成的株系。該父本系株型較直立,生長勢一般,中晚熟,瘤莖圓球形,菜形好,豐產性好,較耐先期抽薹,瘤莖前期膨大速度較快。
2006年3月配製雜交組合。
2006年8月~2009年1月,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從中篩選出生長整齊、株型較緊湊、耐先期抽薹、菜形好、瘤莖產量高的組合96145-1A×LF。
2009~2010年,參加重慶市莖瘤芥新品種區域試驗;進行抗TuMV鑑定和加工性能測定。
2010年,參加重慶市莖瘤芥新品種生產試驗。
2011年5月,通過重慶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渝審芥2011001”,命名為“涪雜7號”。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涪雜7號株高50~55厘米,開展度60厘米,株型較緊湊;葉橢圓形,綠色,葉面微皺,刺毛較少,無蠟粉,葉緣細鋸齒,裂片4~5對;瘤莖近圓球形,皮色淺綠,無蠟粉,無刺毛,瘤莖上每一葉基外側著生肉瘤3個,中瘤稍大於側瘤,肉瘤鈍圓,間溝淺。作加工原料栽培營養生長期155~160天,瘤莖膨大期105~110天;作早熟鮮食栽培營養生長期105~110天,瘤莖膨大期50~55天。耐先期抽薹能力強,播期彈性大,葉片較直立,耐肥,豐產性好。
  • 品質:2009~2010年在重慶市涪陵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榨菜研究室進行加工性能測定,涪雜7號瘤莖的皮筋含量、空心率、風脫水成菜率分別為6.2%、6.7%、34.0%,對照永安小葉分別為6.7%、10.5%、33.5%。2011年1月由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重慶)對瘤莖的粗纖維和粗蛋白進行了測定,涪雜7號瘤莖粗蛋白和粗纖維含量分別為27.1%、10.0%,低於對照永安小葉(34.1%和11.0%),涪雜7號瘤莖的品質優於對照永安小葉。
  • 抗性: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由重慶市涪陵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室對涪雜7號進行了3次室內苗期人工接種抗TuMV鑑定,對照為永安小葉,人工接種毒源是經過3次單斑分離純化的TuMV株系(TuMV-FL01)。鑑定結果表明,永安小葉平均發病株率97.8%、病情指數90.7;涪雜7號發病株率86.8%、病情指數81.8,按李新予等(1992)對品種抗性的劃分標準,屬感病類型,但涪雜7號發病率比對照低11.0%,病情指數比對照低8.9,發病程度略低於對照。

產量表現

2006~2007年在重慶市涪陵區武陵山鄉武陵山村(海拔1050米)進行品種比較試驗,以永安小葉為對照,8月26日播種,小區面積6.67平方米,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複。永安小葉2006年12月16日收穫(達現蕾標準收穫,下同),每畝瘤莖產量為1070.0千克,涪雜7號2007年1月20日收穫,每畝瘤莖產量為1520.0千克,比對照永安小葉增產42.1%,差異極顯著。2008~2009年繼續在重慶市涪陵區武陵山鄉武陵山村進行品種比較試驗,8月22日播種,2009年1月14日參試品種同時收穫,涪雜7號每畝瘤莖產量為1850.0千克,比對照永安小葉1470.0千克/畝增產25.9%,差異極顯著。
2009~2010年參加重慶市莖瘤芥新品種區域試驗,以永安小葉為對照,小區面積6.67平方米,隨機區組排列,4次重複。2009年8月23~24日播種,12月19~29日收穫;2010年8月21~24日播種,12月3~22日收穫。試驗結果表明,2009、2010年涪雜7號在4個試驗點的瘤莖產量均居第1位,2009年平均每畝產量1349.9千克,比對照永安小葉增產29.0%;2010年平均每畝產量1554.4千克,比對照永安小葉增產27.4%。涪雜7號豐產、穩產性好,綜合經濟性狀優良。
2010年在渝北區大勝鎮、豐都縣三合鎮、涪陵區焦石鎮、重慶市涪陵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進行生產試驗,以永安小葉為對照,大區面積300~333平方米,8月21~24日播種,12月3~22日收穫。試驗結果表明,涪雜7號在4個試驗點均比對照顯著增產,每畝瘤莖平均產量1367.9千克,比對照永安小葉增產25.9%。涪雜7號具有較強的生產適應性,生長整齊,性狀穩定,株型較緊湊,瘤莖產量高,皮較薄,菜形好。2009~2010年涪陵區焦石鎮、馬武鎮、百勝鎮進行生產示範,涪雜7號作加工原料栽培平均每畝產量3078.0千克,比對照永安小葉2676.5千克/畝增產17.5%。

適種區域

涪雜7號適宜在中國重慶市海拔600~800米莖瘤芥產區作早熟鮮食蔬菜栽培,也可在海拔800米以下地區作加工原料栽培。

栽培要點

  1. 作早熟鮮食栽培8月下旬播種,作加工原料栽培9月上中旬播種;
  2. 育苗移栽,每窩單株,畝植5500~6000株;
  3. 施足底肥,移栽後1個月左右及時追肥,防止脫肥;
  4. 作早熟鮮食栽培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收穫,作加工原料栽培次年1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收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