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研究一直是近幾年土地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關注的重點之一。《涪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及生態環境效應》系統介紹LUCC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熱點以及LUCC定量化分析模型和生態環境效應模型,並以四川盆地涪江流域為研究區,藉助MapGIS、ArcGIS、ENVI等軟體平台,構建涪江流域1998~2018年LUCC研究所需的基礎地理和專題空間數據集。在此基礎上,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與方法、GIS空間分析方法和“三生空間”協調模型,開展該流域土地利用與景觀格局時空分異、生態環境效應及驅動力、生態用地時空分異及生態安全評價,提出基於最小累積阻力(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的涪江流域生態用地景觀格局最佳化方案。
圖書目錄
第1章 涪江流域地理環境特徵 1
1.1 自然地理概況 1
1.1.1 流域地理位置 1
1.1.2 河流水系 1
1.1.3 氣候水文 2
1.1.4 地形地質 4
1.1.5 自然資源 7
1.1.6 自然災害 9
1.2 社會經濟概況 10
1.2.1 行政區劃及人口 10
1.2.2 GDP及其組成 11
1.2.3 工業 11
1.2.4 農業 11
1.2.5 交通 11
1.3 涪江流域水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現狀 12
1.3.1 基本情況 12
1.3.2 水資源 13
1.3.3 水環境 13
1.3.4 主要問題 14
1.4 綿陽市涪江流域水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現狀 14
1.4.1 基本情況 14
1.4.2 主要問題 16
1.5 涪江流域地貌特徵及其與人口、經濟相關性 18
1.5.1 研究區概況 19
1.5.2 研究方法 20
1.5.3 地貌特徵 21
1.5.4 人口與縣域經濟空間分布 23
1.5.5 地貌特徵與人口、經濟關係 25
1.5.6 分析結果 26
參考文獻 26
第2章 LUCC及生態環境效應研究理論與方法 28
2.1 LUCC及生態環境效應研究概述 28
2.1.1 LUCC研究動態 28
2.1.2 LUCC研究存在的問題 29
2.1.3 LUCC研究展望 30
2.2 LUCC及生態環境效應研究基礎理論 30
2.2.1 土地生產力理論 31
2.2.2 土地區位理論 31
2.2.3 土地市場理論 31
2.2.4 可持續發展理論 32
2.2.5 地域分異規律 32
2.2.6 土地生態學理論 32
2.2.7 人地關係理論 33
2.2.8 土地信息系統理論 33
2.3 LUCC定量化分析模型 34
2.3.1 土地利用數量變化特徵分析方法 34
2.3.2 土地利用程度及空間分異特徵分析方法 34
2.3.3 土地利用景觀格局分異特徵分析方法 38
2.4 LUCC生態環境效應模型 40
2.4.1 LUCC生態環境質量模型 40
2.4.2 LUCC生態安全回響模型 44
2.4.3 LUCC生態服務功能分析模型 46
參考文獻 51
第3章 涪江流域土地利用與景觀格局時空分異特徵 53
3.1 數據來源及處理 53
3.1.1 數據來源 53
3.1.2 數據處理 53
3.2 土地利用景觀時序變化特徵 54
3.2.1 土地利用程度 54
3.2.2 土地利用變化幅度分析 56
3.2.3 土地利用動態度 57
3.2.4 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57
3.2.5 土地利用綜合動態度 59
3.2.6 分析結果 59
3.3 土地利用景觀格局時空分異特徵 61
3.3.1 土地利用景觀格局總體特徵 61
3.3.2 土地利用景觀類型分異特徵 62
3.3.3 分析結果 66
參考文獻 67
第4章 涪江流域LUCC的生態環境效應 68
4.1 土地利用變化的植被NPP分析 68
4.1.1 植被NPP研究方法 68
4.1.2 植被NPP空間分布特徵 69
4.2 土地利用變化的土壤侵蝕量分析 72
4.2.1 土壤侵蝕定量評價研究方法 72
4.2.2 土壤侵蝕定量評價分析 75
4.3 自然生態環境質量 81
4.3.1 自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研究方法 81
4.3.2 自然生態環境質量結果 82
4.4 分析結果 88
參考文獻 89
第5章 涪江流域LUCC驅動力分析 91
5.1 研究方法 91
5.1.1 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91
5.1.2 驅動力指標體系構建 91
5.1.3 IDW空間插值 92
5.1.4 指標歸一化處理 92
5.1.5 空間主成分分析 92
5.2 涪江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及其驅動力定量分析 93
5.2.1 涪江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93
5.2.2 涪江流域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分析 97
參考文獻 103
第6章 涪江流域生態用地時空分異特徵分析 104
6.1 數據來源及處理 104
6.1.1 數據來源 104
6.1.2 數據處理 105
6.2 研究方法 107
6.2.1 土地利用動態度 107
6.2.2 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107
6.3 土地利用類型識別 108
6.3.1 土地利用類型劃分 108
6.3.2 土地利用類型時空分異特徵 109
6.4 生態用地時空異質性特徵分析 111
6.4.1 生態用地分類體系 111
6.4.2 生態用地時序變化特徵 111
6.4.3 生態用地動態度特徵 114
6.4.4 生態用地空間分異特徵 115
6.4.5 生態用地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121
6.5 本章小結 125
參考文獻 126
第7章 涪江流域生態用地生態安全評價 127
7.1 生態用地生態安全格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27
7.1.1 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127
7.1.2 自然環境維度 128
7.1.3 社會環境維度 129
7.1.4 景觀格局維度 130
7.2 空間主成分分析確定指標權重 131
7.2.1 指標權重確定方法 131
7.2.2 測算結果 132
7.3 綜合景觀生態安全空間分布特徵 133
7.3.1 景觀生態安全指數測算方法 133
7.3.2 景觀生態安全指數空間分異特徵 134
7.4 單維度生態安全與綜合生態安全對比 135
7.4.1 自然環境維度 135
7.4.2 社會環境維度 137
7.4.3 景觀格局維度 137
7.5 流域景觀生態安全空間關聯特徵分析 139
7.5.1 評價模型與程式 139
7.5.2 測算結果分析 139
7.6 本章小結 142
參考文獻 142
第8章 涪江流域生態用地景觀格局最佳化 144
8.1 景觀格局最佳化模型構建 144
8.1.1 最小累積阻力模型 144
8.1.2 景觀格局最佳化效果評估 145
8.2 景觀格局最佳化結果 146
8.2.1 生態源地識別 146
8.2.2 景觀格局阻力面的確定 147
8.2.3 生態廊道的構建 149
8.2.4 生態節點的識別 151
8.3 流域景觀格局最佳化效果評估 152
8.4 本章小結 153
參考文獻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