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邊境》是《朦朧城市》系列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消逝邊境
- 屬於:《朦朧城市》系列
- 得獎時間:2002年
- 比賽:法國安古蘭漫畫大賞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迷人的“紙上建築”,卡夫卡式的迷惘,獲獎,
內容簡介
2002年法國安古蘭漫畫大賞得獎作品。
在《消逝邊境》一書中,地理繪圖中心的繪圖員日夜努力去測繪、解讀,並製作比例縮小地圖模型,他們似乎相信這些地圖的製作將可以為國家帶來某些安全感或權威性,(至少那位搭飛行船翩然臨到的政治領袖是如此確定),不過在那個混沌的年代中,繪製地圖在某些意義上似乎是人類心靈的救贖與醫治,至少地圖的呈現是如此的清晰明確,並且只要坐鎮在地理繪圖中心內,遙遠的邊境就會展現在我們眼前。
當機械科技不斷創新進步之際,人造衛星已經可以清楚地看見後院中光著屁股做日光浴的我們,所謂的隱私或遙遠疆域都已經不復存在,書中作者以女體的胎記去喻表國土的疆域,並且表示不希望有人看見這張胎記地圖,表達出作者對於保留自然疆域神秘性的渴望。
在地球自然神秘疆域逐漸消失的年代,我們慶幸有Schuiten與Peeters這樣的創作者,為我們開創出另外一塊人們所不知道的疆域。荷蘭地圖學家曾說:
“地圖使我們能在家裡默想,將遙遠的事物展現在我們眼前。”他們的創作讓我們在家裡閱讀,就可以將遙遠的神秘領域呈現在我們眼前。
作者簡介
馮索瓦‧史奇頓 Francois Schuiten
比利時人,1956年生。出身建築世家,其父及其兄姐均為建築師,他沒進入建築這行業,但他於漫畫作品中建構的虛擬建築與城市空間,卻成了其招牌特色。
漫畫之外,為多部電影設計場景及視覺統籌。他並應邀為布魯塞爾及巴黎的捷運站設計景觀,巴黎的Arts et Metier一站讓人走入其漫畫場景。
貝涅‧彼特 Benoit Peeters
法國人,1956年生。與史奇頓為中學同學,由兒時夢想開始,到之後一同創作出<朦朧城市les cites obscures>系列。彼特興趣廣泛,熱衷嘗試各種敘述形式,作品領域擴及小說、劇本、論述等。除寫作外,還參與策展、拍攝電影短片和紀錄片等跨界工作。
同時是<丁丁歷險記>作者Herge的研究專家,出版數本其傳記。
迷人的“紙上建築”
從Schuiten與Peeters的畫作中,可以發現他們對於建築的著迷與專精,他們雖然不是執業建築師,但是他們筆下的“紙上建築”(Paper Architecture)卻足以創造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建築風格,甚至屬於他們自己的烏托邦王國。
建築歷史上以“紙上建築”方式打造自己心目中烏托邦王國的學派很多,特別是二十世紀初期,當機械世紀展開之際,歐洲各國前衛思潮紛紛產生,許多建築學派也以圖像的方式開始推銷自己心目中的烏托邦世界,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義大利的未來派(Futurism)人士。未來派創始人聖·艾利亞(St. Elia)繪製了許多關於未來派世界的城市建築想像圖,在他的圖像中類似巨大機械的建築林立在都市中,高架鐵道、高速公路,甚至飛行機的跑道,匯集在同一棟建築中;巨大的煙囪矗立在龐大的建築群中央,飛行船成群飛越天際,展現出一種崇拜機械的意識型態。未來派的確是個崇拜機械的學派,未來派人士甚至寫詩文歌頌機器的美麗,特別是關於戰爭的機器更是他們創作歌頌的對象;聖·艾利亞曾說:“今天的物質與精神均是人為的,我們應該向自己所創造的機械世界去尋找靈感。”
聖·艾利亞後來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在戰場喪生,成全了自己的夢想;但是他畫在圖紙上的豐富建築草圖,卻永遠不曾在真實世界上出現,成了歷史上的烏托邦城市。雖然聖·艾利亞英年早逝,無法在建築界大放光彩(建築歷史學家認為當年聖·艾利亞若還在世,將會是法西斯黨魁獨裁者墨索里尼的御用建築師),不過因著他所遺留的大量“紙上建築”素材,為日後的電影工作者、場景設計師、甚至現代建築設計師,帶來源源不斷、豐富的靈感來源。
我相信從Schuiten與Peeters的畫作中的“紙上建築”,也將成為許多建築設計師或電影工作者最佳的靈感來源。
卡夫卡式的迷惘
《消逝邊境》(La frontiere invisible)一書讓我聯想到存在主義文學家卡夫卡(Franz Kafka)的巨作《城堡》(The Castle)中所描寫的主人翁,同樣是土地測繪員的K先生,因為走入一個迷宮般的陌生國度,而感到無限的焦慮與困惑。
馮索瓦·史奇頓(Francois Schuiten)與貝涅·彼特(Benoit Peeters)所繪製的《消逝邊境》一書內容充滿了卡夫卡式的迷惘與神秘,事實上在其圖像的氛圍中,一直流露出一股存在主義般的情境,一種找不到出路、感覺失望、荒謬的心理狀態。但是我在閱讀本書之際,卻深深被這種迷惘的神秘氣息所吸引,以致於我陷在一種類似土地測繪員的K先生的心靈困境,難以自拔。
《消逝邊境》書中的主人翁根本就是卡夫卡本人的寫照,他終極一生在龐大的政府機關中服務,卻永遠不知道這些官僚文書作業到底是為了什麼?那個迷宮般巨大的國家機器,有如怪獸般吞噬著每一個新進人員,最後所有的個人存在都在機器運轉中被化約成機器的一個小螺絲釘而已。
Schuiten與Peeters所創作的《消逝邊境》作品,在建築情境的設定上,似乎是界定在古典時代與機械年代交接的時空,在作品中的建築與城市,帶著古典建築的宏偉紀念性,但是卻又點綴著有機械年代的各種幻想機械裝置,包括巨大的飛行機與室內腳踏車式鋼軌懸掛式交通系統,描繪出一個充滿科學幻想與古典藝術的奇特年代。
這種情景十分接近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巴黎市區,在那個年代裡,因著巴黎艾菲爾鐵塔的建造並矗立於巴黎古典都市的正中心,法國人開始意識到機械對人類生活的大量入侵,機器大量生產的哲學將個人存在價值貶低到與小螺絲釘相同的地位,社會上因此瀰漫著一股存在主義的鬱悶空氣。不過新藝術時期的巴黎市區,雖然古典建築依舊林立,但是鑄鐵塑造的巴黎捷運系統開始貫穿全市,都市的現代機械化逐漸成形,也有許多人逐漸認同並接納機械生活的來臨。
這個奇特的年代充滿著不安,卻也因此充滿著許多可能性!
獲獎
《消逝邊境》為2002年法國安古蘭漫畫大獎得獎作品。